常识 | 九卿 |
释义 | ![]() ![]() ![]() 九卿官名合称。始见于《尚书大传》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以《周官》之天官冢宰、地官司徒、春官宗伯、夏官司马、秋官司寇、冬官司空为六卿,少师、少傅、少保为孤卿,合为九卿。汉代习惯将奉常(太常)、郎中令(光禄勋)、太仆、廷尉(大理)、典客(大鸿胪)、宗正、治粟内史(大司农)、少府、卫尉、中尉(执金吾)、三辅长官等中二千石一级的中央各高级行政机构长官并列为九卿,并非专指九种官职,故亦称列卿。王莽时曾用以称呼大司马司直、大司徒司直和共工、予虞等二千石的官员。西汉九卿名义上仅次于丞相、御史大夫,分掌全国行政,职权甚重。东汉以后,其任渐轻。魏、晋、南朝亦作为卿级官员的统称,梁增太府、大匠、大舟三卿,共十二卿,但并非指九种官职。北齐建太常、光禄、卫尉、宗正、太仆、大理、鸿胪、司农、太府九寺,遂成为九寺长官的专称。政令仰承尚书省,职权愈轻。隋唐至宋沿而不改。但宋初九卿仅为官员品秩,无职掌。元丰改制,始有职事。南宋将卫尉、太仆划归兵部,光禄、鸿胪划归礼部,九卿减至五卿。辽、金、元诸寺及卿不满九数,有关职务或属它署,或改寺称监。前者如辽之大惕隐司即前代宗正寺之职,后者如金之太府监。明一般以六部、都察院、通政司、大理寺的长官乃至堂上官为九卿,又称大九卿;太常卿、太仆寺卿、光禄寺卿、詹事、翰林学士、鸿胪寺卿、国子监祭酒、苑马寺卿、尚宝司卿为小九卿。清以六部尚书、理藩院尚书、都察院左都御史、大理寺卿为大九卿,以宗人府丞、詹事、太常寺卿、太仆寺卿、光禄寺卿、鸿胪寺卿、国子监祭酒、顺天府尹、左右春坊庶子为小九卿。 九卿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,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。一说秦时已置九卿:奉常掌宗庙祭祀、郎中令掌宫殿警卫、卫尉掌宫门屯卫、太仆掌御用车马、廷尉掌刑法、典客掌民族事务、宗正掌皇族宗室名籍、治粟内史掌财政、少府掌山海、池泽之税及皇室生活供给。实即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。一说秦并没有这种制度,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。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,实始于新莽,其制以中二千石为卿。即以大司马司允、大司徒司直、大司空司若、羲和、作士、秩宗、典乐、共工、予虞为九卿,分属于三公。 九卿九卿指古代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职。周代以少师、少傅、少保、冢宰、司徒、宗伯、司马、司寇、司空为九卿。秦代以奉常、郎中令、卫尉、太仆、廷尉、典客、宗正、治粟内史、少府为九卿。(一说秦代未设九卿的制度。)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