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法顺 |
释义 | 法顺(557—640)隋末唐初雍州万年(今陕西长安)人,俗姓杜,又称杜顺和尚。十八岁出家,先习禅法,后学《华严经》。唐太宗曾召入宫问答,赐号“帝心”,故亦称“帝心尊者”。后住终南山至相寺。提出“五教止观”说,以《华严》为最高的“一乘圆教”经典。认为“心真如门是理,心生灭门是事”(《华严五教止观》),理事“空有无二,自在圆融,隐显不同,竟无障碍”(同上),为法藏等创建华严宗提供了思想资料,被推崇为华严宗“初祖”。相传著有《华严五教止观》、《华严法界观门》,但有疑者。著名弟子有智俨等。 法顺(557—640)隋唐时僧人。俗姓杜,又称“杜顺和尚”。雍州万年(今陕西西安)人。18岁出家,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学禅定,后在庆州(治所在今甘肃庆阳)一带弘道。唐太宗曾召入宫,赐号“帝心”,故又称“帝心尊者”。提出“五教止观”和“法界圆融”思想。按各经论不同教义,把止观分为五等,将《华严经》放在最高“一乘圆教”地位;认为一切事物现象(事)均与本体(理)互不为碍,融合为一(理事无碍),因而一切事物都反映同一理,没有差别(事事无碍)。这些思想后成为华严宗重要理论,故被后人推为华严宗初祖。相传著有《华严五教止观》、《华严法界观门》等。知名弟子有智俨等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