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 |
汪家禧(1775—1816)清学者。字汉郊。仁和(今浙江杭州)人。受知阮元,并入阮元主持的诂经精舍。长七略之学,为学主张以修己治人为本。肯定事物的发展变化,认为“阴往阳来为息,阳往阴来为消”,“消息为自然之数”,“天地盈虚,与时消息”(《易消息解》)。但又认为自然界存在“不虚不盈,以无制有”的状况,有永恒不变的本体。极力提倡名教(礼教),认为只有“束身名教而后廉隅立,趋向端”,才有好的道德风尚。把推崇儒学,反对佛教和道家看成是巩固名教的基本要求。强调佛教、道家同名教的对立,认为“道家言清净,不贵名”;佛教“外形骸,无身安有名,猖狂妄行”(《儒与二氏出入论》),两者都妨碍名教。更认为道家的著作荒诞不经,佛教的书籍不可靠,是“假托之虚辞,是惑矣”(同上)。认为郑玄“传解圣籍,儒道大昌”;韩愈提倡名教,“以仁义之旨导天下”,儒学得以振兴;朱熹注释《六经》,“使圣学不流异教”(同上),名教的地位得以巩固。有《东里生烬余集》、《崇祀三祠志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