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气 |
释义 | 气初意为气流。始见于商代甲骨文,像气流之形。《说文·米部》段玉裁注“气为云气”。据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,春秋时医和分气为“阴、阳、风、雨、晦、明”六气。战国时道家认为“气”属于宇宙生成的一个阶段。《庄子·至乐》:“察其始而本无生;非徒无生也,而本无形;非徒无形也,而本无气。杂乎芒芴之间,变而有气,气变而有形,形变而有生。”认为气为形之基础,有气则有形,有形则有春夏秋冬四时之运行和万物之生长。儒家亦认为“气”充满人体,对人至关重要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气者,体之充也。”并提出“善养吾浩然之气”的命题,主张以“气”养人之精神、性情,将气的学说引入道德修养。阴阳家以“气”配“五行”,提出木气、金气、火气、水气、土气的概念,而将其特性称为“五德”,用“五德”兴衰陈述历史循环论。西汉董仲舒认为,凡物之生,皆因阴阳二气的相反相成,但又赋予天意和道德属性,而与阴阳家合流。东汉王充提出“天地合气,万物自生”(《论衡·自然》),认定“气”为世界之本原,奠定后世元气一元论之基础。西晋杨泉以“气”之生灭论证形神关系,认为“人含气而生,精尽而死”(《物理论》),即人由气所构成,气散则人死神亡,并提出“谷气”的概念,宣称“养生之术,常使谷气少,则病不生矣”(同上)。道教徒以自身之气为原料,结合“精”、“神”修炼内丹,为修身养性之法。北宋张载认为“气”生万物,世界统一于“气”(见《正蒙·太和》、《正蒙·神化》)。南宋朱熹亦承认气之物质性,但认为“理先气后”(《朱子语类》卷二),称“气”为精神性的“理”所派生。后世阐释“气”多以张载之说为据。 气中国哲学史范畴。①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。气的观念起源甚早。西周末伯阳父认为:“天地之气,不失其序。”(《国语·周语上》)春秋时医和提出:“天有六气。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。”(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)战国时,开始出现把气视为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的思想。《老子》把“气”纳入其哲学体系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《管子·内业》进一步提出“精气”说,“精也者,气之精也”,“凡物之精,此则为生。下生五谷,上为列星”,还认为人的精神也由“气”构成。庄子又提出万物为一气之变化的见解:“人之生,气之聚。聚则为生,散则为死……故曰:通天下一气耳。”(《庄子·知北游》)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水火有气而无生,草木有生而无知,禽兽有知而无义。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,故最为天下贵也。”认为气为有生有知东西赖以存在的基础。两汉时期,气的学说吸收了自然科学的成就,有了进一步发展。西汉董仲舒认为:“天地之气,合而为一,分为阴阳,判为四时,列为五行。”(《春秋繁露·五行相生》)同时,又给“气”赋予道德属性:“阳为德,阴为刑”(《举贤良对策》),将春夏秋冬的变化说成是“气”的喜、乐、怒、哀的表现。又说:“阳气仁而阴气戾。”(《春秋繁露·王道通三》)东汉王充认为“天地合气,万物自生”(《论衡·自然》),还强调“气”是无意识的:“气也,恬澹无欲无为无事者也”(同上),“气若云烟,云烟之属,安得口目?”(同上)北宋张载对气的学说作了重大的发挥。他认为一切都是一气聚散变化而成,“太虚无形,气之本体,其聚其散,变化之客形尔”(《正蒙·太和》),“知虚空即气,则有无隐显,神化性命,通一无二”(同上)。认为气内在的矛盾,是气变化的原因,“一物两体,气也。一故神,两故化”(《正蒙·参两》)。还认为气之本体不生不灭,“气之为物,散入无形,适得吾体;聚为有象,不失吾常……聚亦吾体,散亦吾体,知死之不亡者,可与言性矣”(《正蒙·太和》)。程颐则认为气有生灭:“凡物之散,其气遂尽,无复归本原之理。”(《遗书》卷十五)南宋朱熹也认为:“未有天地之先,毕竟也只是理……有理便有气,流行发育万物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卷一)明清之际王夫之对气本体论学说作了进一步概括:“凡虚空皆气也,聚则显,显则人谓之有;散则隐,隐则人谓之无。神化者,气之聚散不测之妙,然而有迹可见;性命者,气之健顺有常之理,主持神化而寓于神化之中,无迹可见……盖阴阳者气之二体,动静者气之二幾,体同而用异则相感而动,动而成象则静,动静之幾,聚散、出入、形不形之从来也。”(《张子正蒙注·太和篇》)近代严复曾以原子论和牛顿力学来说明“气”,他说:“今夫气者,有质点(原子)有爱拒力之物也,其重可以称,其动可以觉。”(《名学浅说》)又曾以气来解释“以太”,《天演论·真幻》:“于最清气名伊脱者,照成光浪。”②指一种精神状态、道德境界。孟子认为“至大至刚”的“浩然之气”是“集义所生”的(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。《管子·内业》:“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,而可以安德。”《孙膑兵法·延气》:“合军聚众,〔务在激气〕。”③指气数、命运。《程氏遗书》卷十八:“问: ‘上古人多寿,后世不及古,何也?莫是气否?’曰: ‘气便是命也。’” 气道教用语。道的存在形态,组成有形之物的“质料”,天地人相互感应、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物。内丹学用以指形和神的中间层次,它联系着先天和后天、人的中枢神经和自律神经,是由道术转入仙术的中间环节,在人体观上被解释为能量流或生命力。道教认为气变而有形,形变而有生,通天下者一气,人在气中,气在人中,万物皆须气以生。人的生老病死,吉凶祸福,皆由气主宰。在人体中,气联系着形和神,通过炼气既能修形也能修神。修道者要自觉地由意识进入无意识,调节人体自律神经的活动,必须从训练呼吸入手。道书中的元气、祖炁、气之祖宗、浑沦一炁、自然之气、太乙真气、真一之气等,都可看作是道的物化。 气道教用语。气被古代中国人看作生命元素之一,先秦有精气说,两汉有元气说,气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。道教将其援用到养生学上,作为生命运动的能量,认为有气则生,无气则死。《云笈七籤》卷五六《元气论》说:“人与物类,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,生成长养,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。”又引《上清洞真品》说:人之生禀天地的元气为神为形,受元一之气为液为精,天气减耗神将会散,地气减耗形将会病,元气减耗命将会竭。道教内修之术十分强调“爱气”,以为欲长寿者必须爱气。内丹家又区分了先天气与后天气,先天气为禀受于先天的元精之气,后天气为呼吸之气,炼内丹即是采取先天一气为丹田,与后天气内外混合,结成还丹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