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止观 |
释义 | 止观“止”,梵文Śamatha(奢摩他)的意译,亦译作“禅定”。意为“止心不乱”,全神贯注。“观”,梵文Vipaśyanā(毗婆舍那)的意译。意为“智慧”。佛教名词。佛教重要修行方法之一。“观”在“止”的基础上,对特定对象进行“观想”,使认识符合佛教教义的要求。南北朝时期,北方禅学重禅定(“止”),南方般若学重义理(“观”),至天台宗始提倡“止观并重”、“定慧双修”,并视其为最高修习原则。禅宗以“慧”为体,以“定”为用,将此修习原则的重点,引向对“心”的反省体验。 止观“止”,梵文Śamatha(奢摩他),亦译“止寂”或“禅定”等;“观”,梵文Vipaśyañā(毗婆舍那),意为智慧。佛教用语。“禅定”和“智慧”之并称。佛教修习的重要方法。《维摩诘经》卷五僧肇注:“系心于缘谓之止,分别深达谓之观。”“止”是使所观察对象“住心于内”,不分散注意力;“观”是在“止”的基础上,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的对象,得出佛教的观点、智慧或功德。中国天台宗提倡“止观双修”,作为一切修习方法的概括。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》:“若夫泥洹之法,入则多涂,论其急要,不出止观二法。”但不限于传统的静坐默想,而是“历缘、对境”,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,都要有“止”有“观”,使思想认识契合佛教教义的要求。禅宗将二者作为“体用”关系,构成自己理论认识和宗教实践的基础。《六祖坛经·定慧品》:“我此法门,以定慧为本。”“定是慧体,慧是定用。”要求“定慧等学”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