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欧阳竟无 |
释义 | 欧阳竟无(1871—1944)江西宜黄人,名渐,以字行。早年入南昌经训书院习宋明理学。清光绪三十年(1904)受友人桂伯华影响转而信佛,为居士。曾从学于居士杨文会,承其遗志,经营金陵刻经处,并附设佛学研究部。主张分法相、唯识为二宗,认为“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,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”,即把“心体”和“现象”作为两门学问予以研究。后创建南京支那内学院。又曾筹划编印《精刻大藏经》,未竟而卒。著有《竟无内外学》。 欧阳竟无(1871—1943)近现代佛学思想家。居士。名渐。江西宜黄人。人称“宜黄大师”。早习儒学,后受桂伯华影响而信佛。34岁到南京随杨文会学佛学。后遵杨嘱游日本数月,回国后任两广优级师范教师,因病辞职。清宣统二年(1910)又至南京从杨文会研习佛学。杨去世后,承其遗志经营金陵刻经处,自任主编、校勘。又附设佛学研究部。1917年刻成《瑜伽师地论》后五十卷,并为之写序;分唯识法相为二宗,阐明“约观心门建立唯识义,约教相门建立法相义”的宗义纲要。1922年(一说1920)创立支那内学院,讲《唯识抉择谈》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率院众携经板至四川江津建立支那内学院蜀院。一生刻佛典达二千卷。曾设想编印《精刻大藏经》,筹划完毕即逝世。其佛学思想,上继唐代玄奘、窥基诸师遗规,远承印度无著、世亲之学,而直接渊源于杨文会居士,并有所发展。晚年融通般若、华严、涅槃之学,自成一家。生平对法相学特有研究,尝谓“法相、法性是一种学”,“唯识、法相是两种学”(《与章行严书》)。提出“佛教既非宗教亦非哲学”(《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》)的观点,认为佛教是包罗人生各门原理的独特体系。重视佛学研究的方法,认为“一切佛法研究,皆是结论后之研究,而非研究后之结论”(《谈内学研究》)。大力提倡居士佛教。其学术思想由儒入佛,而后由佛摄儒。主张以佛法为体,孔学为用。著作有《竟无内外学》二十六种、三十余卷。从其学佛者有梁漱溟、熊十力、吕澂、王恩洋、黄忏华等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