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 梁漱溟
释义 梁漱溟(1893—1988)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之一,社会活动家。广西桂林人。早年崇拜康、梁的政治主张。1911年毕业于顺天高等学堂。1912年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,担任天津《民国报》记者,宣传民主革命。1916年著《究元决疑论》,初露头角。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,主讲印度哲学。1922年发表《东西文化及其哲学》,提出不同于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主流的东西文化观。1924年辞去北大教职,到山东自办教育,从事“乡村建设”。1929年到河南辉县百泉筹办河南村治学院。后去山东邹平创办乡村建设研究院,并主编《村治月刊》。1929—1931年作《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》和《乡村建设理论》,认为其“乡村建设”道路,是改造中国社会的正确道路,成为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“乡村建设”运动的主要代表之一。抗战时期赴延安,与毛泽东多次交谈,并以“村治派”领袖参加“中国民主政团同盟”,任中央常务委员。1941年到香港创办民盟机关报《光明报》,任社长。1945年任民盟秘书长,参加国共和谈。1946年以民主人士身份参加调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事件。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。1973年在“批林批孔”运动中,公开发言反对当时盛行的对孔子全盘否定的潮流。1980年任全国政协常委。哲学上糅合柏格森“生命派哲学”和孔、孟、王守仁的哲学,自称“中国儒家、西洋生命派哲学和医学三者,是我思想所从来之根柢”(《朝话》)。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人的生活、意欲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,“宇宙实成于生活之上,托乎生活而存者也”,“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”(《东西文化及其哲学》),只有与“已成的我”(物质)相对立的“现在的我”(心、精神),才是真实的存在。提倡直觉主义,认为“要认识本体非感觉理智所能办,必方生活的直觉才行。直觉时即生活时,浑融为一个,没有主客观的,可以称绝对”,即只有通过直觉的窗户,使“内里的生命”与宇宙的生命相通,才能达到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境界,即仁的境界,“此敏锐的直觉,就是孔子所谓‘仁’”(同上)。以人的意欲所向作标准,将人类文化分为中、西、印三种类型,认为“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、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”(同上),进而称西方文化的繁荣期已过,而中国文化以伦理为本位,着眼于“内界生命”,比西洋物质文明要高妙,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。提出中国是“职业分途”、“伦理本位”的社会,“中国有职业分途,而缺乏阶级的分野”,故人际关系“情如一体”,“互以对方为重”,由此认为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是“见解之不道,实为可笑”(《中国文化要义》)。据此认定“革命”都是外国输入的,不合中国国情,中国应该坚持走孔子的路,作一些乡村建设之类的改良。梁漱溟关于中国文化的认识,自成一家之言。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意在为其复兴儒学提供一个理论基础,是援西学入儒,用改造西学以寻求复兴儒家思想的现代新儒家的先行者,对熊十力、贺麟等人有较大的影响。1919年出版《印度哲学概论》,认为佛法不是哲学,佛法是无我论、无神论,因明是外学也是佛说,法相宗、法性宗殊途同归等,表现了其独特的佛学思想。主要著作还有《朝话》、《漱溟卅前文录》、《漱溟卅后文录》、《中国文化要义》、《人心与人生》等,编有《梁漱溟全集》。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5 21:05:4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