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 桓温北伐
释义

桓温北伐 

东晋收复北方失地的军事行动。东晋穆帝时,桓温任荆州(治今湖北江陵)刺史,曾先后三次北伐。第一次在永和十年(公元354年),桓温率步骑兵四万余人,攻克上洛(今河南商县),并攻入关中,进驻灞上(今陕西西安东)。后为前秦苻雄战败,被迫撤回襄阳(今湖北襄樊)。永和十二年,桓温再次北伐。从江陵(今湖北江陵)出发,在伊水(今河南洛阳南)战败羌族姚襄军。桓温收复洛阳,修缮宫殿,建议穆帝还都。然穆帝偏安江左,无意北返,不给桓温增兵增粮,桓温只得留少数兵将镇守洛阳,自己撤回江南。洛阳又被前燕攻占。太和四年(公元369年),桓温三次北伐。从姑熟(今安徽当涂)出兵,步骑五万余人至金乡(今山东金乡),开凿水路数百里,进军坊头(今河南浚县内),打败前燕军,直向前燕都城邺(今河北临漳西南)进逼。同年九月,桓温因孤军深入,军粮不继,前燕又得前秦支援,晋军屡遭失败,桓温被迫改由陆路撤退。燕将慕容垂率八千精兵尾追,双方战于襄邑(今河南睢县内),晋军大败,死三万多人。北伐失败。
桓温北伐东晋荆州刺史(后为扬州牧)桓温谋复中原之三次战役:(1)永和十年(354)帅步骑四万发江陵伐关中,破前秦太子苻苌所率五万大军于蓝田,进军灞上,三辅郡县皆归降,民争持牛酒迎劳,温临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,遂失人心。寻为秦将苻雄败于白鹿原(今陕西蓝田西),死者万余人。秦芟麦清野,晋军粮尽,退襄阳。(2)永和十二年(356),桓温破姚襄于伊水,遂克洛阳,请迁都,不许,留兵戍守而归。兴宁三年(365)洛阳为前燕所破,晋再失河南。(3)太和四年(369)温帅步骑五万发姑孰(今安徽当涂)伐燕,遣将凿渠通漕运,自引舟师从清水入黄河;或谏天旱水浅,此为危道,不从。初捷于黄墟、林渚,屡战皆胜,进屯枋头(今河南浚县西南),果以粮运不继退军,为燕将慕容垂追袭,败于襄邑(今河南睢县),丧师三万,又为燕、秦联军邀击于谯(今安徽亳州),遂大败而归,淮北复失。温本欲立功河朔,以行废立;东晋君臣则多不愿北返,且惧温得志,故多乖阻,致北伐无成。

桓温北伐 

东晋世族大臣桓温,于永和三年(347)灭成汉,声名大振,随即又上疏要求率众北伐,收复故地,以进一步施展雄略,建功立业。永和十年,温借机排除阻扰北伐的权臣殷浩,独揽朝廷内外大权后,从江陵发兵北伐。连战连捷,大败前秦苻坚,直至灞上(今西安市东),受到关中民众欢迎。当时,温曾十余次上疏,主张还都洛阳,朝廷不许,但提升他为征讨大都督,委以专征之任。永和十二年,温再次北伐,亲自披甲督战,鼓舞士气,羌族姚襄大败而逃,洛阳收复。又上疏建议还都,仍未许。太和四年(369),温第三次组织北伐,初战势如破竹,然至枋头(今河南浚县西南)时军粮竭尽,只好焚舟撤退,途中遭前燕将领慕容垂追袭,死者竟至三万人。《晋书·桓温传》说:“温既负其才力,久怀异志,欲先立功河朔,还受九锡。既逢覆败,名实顿减。”其实,先后三次北伐,都有战果,每次只因军粮不继而退。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4/24 8:28: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