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 |
彰善瘅恶中国传统史学价值和方法论用语。语出《尚书·毕命》:“旌别淑慝,表厥宅里,彰善瘅恶,树之风声。”彰,表扬;瘅,憎恶。意为表扬好的,斥责恶的。后成为中国史学的撰述宗旨和史鉴的基本内容。意为通过史书尽书善恶,进行道德褒贬,使后人善可为法,恶以足戒。以史事进行道德褒贬,在《尚书》中已有体现。春秋时,孔子撰《春秋》,最终确立了以史书褒贬人物和史事的史学模式。此后,彰善瘅恶的思想和方法为历代史家继承和发展。唐代刘知幾将其视为史学的根本功用之一,说:“史之为用也,记功司过,彰善瘅恶,得失一朝,荣辱千载。”(《史通·曲笔》)北宋薛居正说:“夫彰善瘅恶,《麟史》之为义也;瑜不掩瑕,虹玉之为德也。故自(孔)崇弼而下,善者既书之,其不善者亦书之,庶使后之君子见善如不及,见恶如探汤也。”(《旧五代史·晋书列传十一》)统治者也将彰善瘅恶视为史学的政治和道德功用。唐太宗说:“朕睹前代史书,彰善瘅恶,足为将来之戒。”(见《册府元龟·国史部·恩奖》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