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桐城派 |
释义 | 桐城派清代最有影响的散文流派。因创始人均为安徽桐城人,故名。形成于清康熙间,鼎盛期在乾隆、嘉庆间,流波及于清末。以方苞、刘大櫆、姚鼐为主要代表。姚鼐《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》称:“曩者鼐在京师,歙程吏部、历城周编修语曰:‘……昔有方侍郎,今有刘先生,天下文章,其出于桐城乎?’”该派名称即由此而来。“然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广西、湖南北能为文章与桐城相仿佛者时时间作,于是有桐城文派之说。人不必桐城,文章则不能外于桐城”(陈衍《石遗室文集》卷七)。可见这一派在清代影响之大。方苞论文标举“义法”之说,称“义即《易》之所谓‘言有物’也,法即《易》之所谓‘言有序’也;义以为经而法纬之,然后为成体之文”(《又书货殖传后》)。具体而言,就是要求在内容上“文以载道”;在形式上以“雅洁”为标准,以《史记》和唐宋八大家、明代归有光为主要取法对象。其后,刘大櫆提出了“神气音节说”,阐述了“神气”与“音节”之间的关系,较多地注意到了古文创作自身的规律,对方苞的“义法说”作出补充。发展到姚鼐,这一派的理论更加完整。姚鼐主张义理、考证、词章三者合一,文章既要发明义理,又要“实事求是”,不流于空疏,又要讲究写作艺术。他在《古文辞类纂》序目中将古文的基本要素概括为“神、理、气、味、格、律、声、色”八种,又将其区分成两个层次,并阐明了相互间的关系。他还辨析了阳刚与阴柔两类风格及其相互关系。在创作实践上,该派古文佳者多流畅洁净,条理清晰,饶有余味,方、刘、姚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传世。桐城派的队伍非常庞大,姚鼐门下以管同、梅曾亮、方东树、姚莹最为著名,人称姚门四弟子。后来影响到曾国藩,进一步扩大了桐城派的堂庑。晚清桐城文派虽受梁启超等“报章体”之冲击,仍有相当势力,直至“五四”新文化运动兴起,其在文坛的统治地位始告终结。桐城派除作为散文流派外,亦有桐城诗派存在,主要代表作家为姚鼐,其创作、理论与宋诗派颇有渊源。 桐城派清代著名散文流派。创始人为方苞,刘大櫆、姚鼐等继之,因均为安徽桐城人,故名。但后来的桐城派,并非都是桐城人。其文论注重“义法”,强调“义理”、“考证”、“文章”三者兼备,主张学习《左传》、《史记》与唐、宋八大家等,以传统古文为“阐道翼教”服务,崇尚文字“雅洁”。此派“以孔、孟、韩、欧、程、朱以来之道统自任”(梁启超《清代学术概论》),提倡程朱理学,攻击汉学,为当时与汉学家相抗衡之势力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