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杨朱 |
释义 | 《杨朱》《列子》篇名。是晋人借托战国时杨朱而作。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论述享乐主义人生观的代表作。提出人生的目的,在于追求“丰屋美服,厚味姣色”,尽情享乐。认为人之一生,不过百年,除去“孩抱”不知享乐,“昏老”不能享乐,“痛疾哀苦,亡失忧惧”时无法享乐,留下享乐的时光不多,要及时行乐。又主张大胆享乐,认为人必有一死,仁圣亦死,凶愚亦死,死后“腐骨一矣,孰知其异”?不必担心死后留下恶名,“且趣当生,奚遑死后”。视各教为“重囚累梏”,要求摒弃“虚誉”与“余荣”。如为“刑赏之所禁劝,名法之所进退”而“徒失当年之至乐”,那就“违自然所好”,摧残人性。从“忧苦,违性者也;逸乐,顺性者也”的自然人性论出发,在诸多的享乐方式中,推崇感官快乐,认为“养生”就是“恣意之所欲行”、“肆情于色”,把追求感官的满足放在一切享乐方式之上。由纵欲主义“养生”论,导出非道德主义的结论:“欲尊礼义以夸人,矫情性以招名,吾以此为弗若死矣!”反映了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人生观与生活方式。 杨朱又称杨子、杨生、阳生、阳子居。战国时魏国人。其学说与墨翟俱称显学,对当时社会影响颇大。孟子说:“杨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。天下之言,不归杨,则归墨。”(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)活动于鲁、宋一带,传曾南游于沛(今江苏沛县),见老聃。其思想核心为“贵己”、“重生”,主张“全性葆真,不以物累形”。(《淮南子·氾论》)认为“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,不与也;悉天下奉一身,不取也。人人不损一毫,人人不利天下,天下治矣”。(《列子·杨朱》)关于他的史料,散见于《庄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淮南子》各书。 杨朱亦称“阳子”、“阳生”。战国初思想家。魏国人。属道家学派。《吕氏春秋·不二》说:“阳生贵己。”《淮南子·氾论训》载:“全生葆真,不以物累形,杨子之所立也。”韩非称其为“轻物重生之士”(《韩非子·显学》)。以保全生命为个人之最大利益,甚至“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”(同上)。孟子概括其学说是“杨子取为我。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为也”(《孟子·尽心上》)。并认为:“杨氏为我,是无君也。”(《滕文公下》)主张:“贵己”、“为我”、“全生葆真”,以个人生命为最大利益,有个人主义倾向。其说在战国曾盛行一时,出现“杨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,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”(同上)的局面。继承者有子华子和詹何。无著作传世。其思想散见于《孟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韩非子》、《吕氏春秋》、《淮南子》等书。《列子》的《杨朱》篇系后人伪托。 杨朱 生卒年不详是魏国人,大约生于墨子之后,孟子之前。杨朱在当时又名阳子居或阳生,其主要学说是“为我”,与墨子所提倡的“兼爰”学说正相反对,因此曾受到了孟子的强烈批判。孟子指责杨朱所奉行的“拔一毛而利天下”都不为的人生哲学。杨朱强调个人的自身修养,主张保全原有的天性,使之不为外界事物所累。杨朱思想的继承者有子华子与詹何。子华子主张要使“六欲皆得其宜”,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点,受尽委屈而活下去,便是“迫生”。詹何主张重生而轻利,认为生命比“爵为天子”、“富有天下”(《吕氏春秋·重已》)更宝贵,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。不过他们并不是纵情恣欲的享乐派,而是希望通过全性保真去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