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杜审言 |
释义 | 杜审言(约645—708)唐襄州襄阳(今属湖北)人,后迁巩县(今河南巩义),字必简。杜甫祖父。咸亨进士。初为隰城尉,累转洛阳丞,贬吉州司户参军。武则天时,授著作佐郎,迁膳部员外郎。神龙初,坐与张易之兄弟交往,流配峰州。寻召为国子监主簿,加修文馆直学士。善五言诗,格律谨严。另有七绝《渡湘江》,颇具特色。原集已佚,有辑本二卷。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《杜审言诗注》。 杜审言(约645—708)唐诗人。字必简。河南巩县(今河南巩义)人。杜甫祖父。咸亨元年(670)登进士第,授隰城尉,迁江阴尉,转洛阳丞。圣历元年(698),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,寻免归,授著作佐郎,迁膳部员外郎。神龙初,坐与嬖臣张易之兄弟交往,流峰州。召还,授国子监主簿,加修文馆直学士。与李峤、崔融、苏味道合称“文章四友”。诗尤长律体。《直斋书录解题》谓其诗“句律极严,无一失粘者”。明胡应麟评其五七言律诗“极高华雄整”,“二体之妙,杜审言实为首倡”,且推其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》为初唐五言律第一(《诗薮》)。《登襄阳城》、《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》、《赠苏绾书记》等诗传诵亦广。今传《杜审言集》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一卷。生平事迹见《旧唐书》卷一九〇、《新唐书》卷二〇一。 杜审言 约645—约708唐朝诗人。字必简。祖籍襄阳(今湖北襄樊),先辈后迁居巩县(今河南巩县)。杜甫之祖父。高宗咸亨元年(670)举进士。初任隰城尉、洛阳丞等地方官。能诗善书,尤长于五言诗。然恃才自傲,为时辈所嫉。他自称:“吾之文章,合得屈、宋作衙官;吾之书迹,合得王羲之北面。”圣历元年(698),贬为吉州司户参军,又与同僚不和,被陷害下狱。其子杜并,年方13,怀刃刺杀诬陷者,被杀,审言因此而免官,还东都洛阳。后受武则天召见,官著作佐郎,不久升迁膳部员外郎。唐中宗复位,因与张易之兄弟交往,被流放岭外。后召回授国子监主薄,加修文馆直学士。卒年60余。有文集十卷,已不存。年青时与李峤、崔融、苏味道齐名,合称“文章四友”。其诗今存40余首,多为五言体。内容多为写景、酬答及应制之作,格律工整,用语新奇,标志着格律诗的成熟。杜甫《赠蜀僧闾丘师兄》称“吾祖诗冠古”,虽属过誉之词,但不是毫无道理,杜审言《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》,确系初唐五律最早的楷模。原集十卷已散佚,有明人所辑《杜审言集》传世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