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 杜如晦
释义
杜如晦(585—630)唐京兆杜陵(今陕西西安东南)人,字克明。少聪悟,喜文史。隋末任滏阳尉。唐兵入关中,秦王李世民(太宗)引为府兵曹参军,常从征讨,筹谋机密,临机而断,深为时辈所服,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。武德九年(626)参与玄武门之变,擢兵部尚书。累封蔡国公。贞观二年(628),擢吏部尚书。次年,进尚书右仆射,与房玄龄共掌朝政。时天下新定,台阁规模及典章制度皆二人裁定。人称“如晦长于断,玄龄善于谋”,言良相则必曰“房杜”。以疾卒,太宗痛悼,手诏虞世南制碑为念。

杜如晦  585—630

字克明,唐京兆杜陵(今属陕西)人。少英爽果断,喜读书,以风流自诩。隋大业中预选吏部侍郎,高孝基对如晦甚为器重,说如晦他日当为栋梁之材,因孝基力保,如晦得补滏阳县尉。不久,弃官依秦王李世民,世民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,迁陕西总管府长史,秦王征伐四方,如晦参与机密,多谋善断,处理公务每每恰到好处,无漏洞,同辈共服之。累功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,不久又兼文学馆学士。天策府建立,如晦为从事中郎。画像于凌烟阁之功臣共十八人,如晦为冠首。李建成对李元吉说:秦王府里最可怕的只有杜如晦与房玄龄。建成在高祖李渊面前多次说如晦、房玄龄的坏话,如晦、玄龄二人被斥逐。

世民诛建成,如晦、玄龄多建功绩,如晦拜为太子左庶子,随即升任兵部尚书,封蔡国公。贞观二年,以本官摄吏部尚书,总监东宫兵马事,号为称职。贞观三年(629),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。与房玄龄共掌朝政,台阁规模,典章人物皆如晦、玄龄所定,可谓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,颇得时人赞誉。监察御史陈士合上疏《拔士论》,说一人不可总数职,企图削去如晦权力,为太宗驳斥。这年冬天,如晦病,上表请解职,太宗许之,奉禄依旧。太宗深忧如晦病,派遣为如晦治病之名医一个接一个,令太子亲临如晦私第问候,还亲幸其宅探视,如晦薨,太宗哭之甚恸,废朝三日。赠如晦开府仪同三司,加司空,改封莱国公,谥曰“成”,诏令虞世南制碑文以记如晦功勋。如晦卒后,一次太宗食瓜味甚美,忽然想起如晦,怆然哀悼,辍食,将所余半瓜奠于如晦灵前。
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5 17:43:3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