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 李流
释义 李流(248—303)十六国时略阳临渭(今甘肃秦安东南)人,原籍巴西宕渠(今四川渠县东北),字玄通。巴(或说氐)族。李特次弟。曾被举为东羌督。元康八年(298),入蜀,永宁元年(301),与兄特率流民攻灭叛晋之益州刺史赵,晋朝封为奋威将军、武阳侯。后特率流民反晋,为特之行镇东将军,居东营,号东督护。建初元年(303),特败死,继统其众,自称大将军、大都督、益州牧。大败晋军,围晋益州刺史罗尚于成都。旋闻晋援军将至,欲降,其侄雄反降,袭退晋援军,并取郫城,又得范长生资助军粮,因而复振。后病卒。雄称帝时追谥为秦文王。

李流  248—303

字玄通,李特之四弟。少好学,善弓马,骁勇善战。在略阳时曾任东羌督护。流徙益州后,为刺史赵廞所重,与兄李庠收合部众。流招得乡里子弟数千人。后赵廞杀庠,流民痛愤,李流、李特安抚部众,退返锦竹,袭破赵廞部将费远军,又随兄李特攻灭成都赵廞。朝廷以功拜流奋威将军,封武阳侯。李特起兵反晋,以流为镇东将军,守流民东营,号东都护。特常使李流率精卒与刺史罗尚周旋。特攻取成都外城后,因匮军食,散众于城外诸坞堡就食,罗尚又遣使假降。李流提醒李特:“诸坞新附,人心未固,宜质其大姓子弟,聚兵自守,以备不虞”。又指出:“纳降如受敌”,不可轻视。(《晋书·李流载记》)李特未采纳,以致败亡。流与特子李荡、李雄收集遗众,撤返赤祖(锦竹东)的流民大营,自保东营,令荡、雄守北营。流民推举流为大将军、大都督、益州牧。流受命于危难,率流民击退罗尚的进犯,但朝廷派来的荆州援军已大军压境,前锋孙阜攻破德阳(四川遂宁东南)局势危窘。李流已失去作战信心,纳妹夫李含的建议,送子于孙阜,准备投降。李雄,李离(李含子)不愿降敌,率流民袭破孙阜军,荆州军退,局势转安。流颇自惭,遂将军事指挥权委于李雄。雄攻取郫城(四川郫县),困罗尚于成都城中。时蜀人或结堡自守,或徙迁宁、荆,蜀地城邑皆空,野无烟火,义军饥困。投诚义军的原罗尚参军徐辇说服了据青城山(四川灌县西南)自守的坞主,道教徒范长生,供给李流军粮,义军士气复振。303年九月,李流病重,嘱诸将共奉李雄为主,卒年五十六。后追谥秦文王。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11 0:21: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