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 李梦阳
释义 李梦阳(1473—1529)明陕西庆阳(今属甘肃)人,字天赐,改字献吉,号空同子(亦作崆峒子)。弘治进士,任户部主事,迁郎中。正德元年(1506),与尚书韩文上疏,请除刘瑾等八虎,被刘瑾构陷下狱,欲杀之,经康海营救得释。瑾败复职,改江西提学副使,出试南康,诣白鹿洞书院,进诸生讲明经学。迁刑部官。因忤上司,去职闲居,以诗文自娱。倡文学复古运动,为前七子之一。晚年为朱宸濠案所累,削籍。著有《白鹿洞书院新志》、《空同子集》,辑有《古文选增定》等。
李梦阳(1473—1530)明诗文家。字献吉,号空同子。庆阳(今属甘肃)人,后徙扶沟(今属河南)。弘治六年(1493)举陕西乡试第一,七年进士,授户部主事。武宗时,拟代尚书韩文属草劾太监刘瑾,事泄,谪山西布政司经历,既而以他事下狱,将杀之,康海为说情,得免。刘瑾诛,迁江西提学副使,以事夺职家居。益跅弛负气,名震海内。曾受宁王朱宸濠谋反一案牵连,削籍,卒于家。其文学主张,强调真情,倡言复古,反对虚浮的“台阁体”,对民歌在文学上的价值也有所肯定。与何景明、徐祯卿、边贡、康海、王九思、王廷相号“七才子”,世又称“前七子”,是明代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。其诗风格雄壮,多有抚时感事、不满弊政之作,但缺乏独创性,流于肤廓。著有《空同集》。生平事迹见《明史》卷二八六、《国朝献征录》卷八六。

李梦阳  1472—1530

字献吉,号空同子,庆阳(今属甘肃)人。明孝宗弘治七年(1494)进士,授户部主事。因榷税触怒势要,被捕下狱,得释。后应诏上书陈言得失,指斥外戚张鹤龄,得罪皇后,系锦衣狱,寻宥出,夺俸。武宗即位,刘瑾擅权,代尚书韩文草疏劾瑾,被勒令致仕。瑾被诛,起故官,迁江西提学副使,忤权贵,去职。梦阳才思雄鸷,为弘治、正德间文学复古运动的代表人物。反对雍容华贵,毫无内容的台阁体,与何景明、徐祯卿、边贡、康海、王九思、王廷相互相呼应,形成风气,使天下仰效,号称“前七子”。主张写诗要复古求真,即提倡复古。文体学汉魏,又倡导学习当时流行的民歌,吟咏真性情。论诗讲格调,首称格古调逸,重视“情”与“思”。作诗重视气魄,追求雄浑沉厚的风格。论“情”与“理”则认为理主常,情主变,二者不妨相殊。作诗重视比兴手法,肯定金元之乐。主张学古人作文之法式,尤其注重音声句法的学习,要求尺尺寸寸与古人比较。李氏的复古主张,在扫除台阁体之风上有积极意义,对当时的沉闷的文学界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。但复古口号带有很大的片面性,看不到文学发展变化的趋势,将其引入另一形式主义的岐途。著作有《空同集》。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12/22 13:06:5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