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李忱 |
释义 | 李忱即“唐宣宗”。 李忱(810—859)即唐宣宗。唐代皇帝。公元846—859年在位。宪宗第十三子。长庆元年(821)封光王,会昌六年(846)即位。年号大中,颇锐意政事。卒谥献文皇帝。性喜文学,常与学士辈唱和。公卿出镇,多赋诗饯行。以《吊白居易》最为传诵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六首,《全唐诗补编》存其诗三首。生平事迹见《旧唐书》卷一八、《新唐书》卷八。 李忱 810—859即唐宣宗。唐朝第17代皇帝。唐宪宗第13子,原名怡,武宗之叔,长庆元年(821)封光王。会昌六年(846)3月,武宗垂危,诸宦官秘密商定,立他为皇太叔,武宗死,宦官马元贽等拥李怡即位,改名忱,是为宣宗,时年37岁。公元846至859年在位,年号大中。宣宗即位后,一反武宗所为,本来唐朝至此已近末世,武宗苦心经营得之不易的兴盛气象又断送在宣宗手中。宣宗明令灵山胜境、天下州府,凡会昌五年所废寺庙,有僧尼能修缮者,任其居住修复。武宗时裁减的冗员,亦重又增设。后因财力所限,对修复、兴建寺庙不得不加以限制,也不得不禁止私度僧尼。宣宗时杂税苛重,茶、酒等税成倍增加,横征暴敛、削减军需增加财政收入,维持开支。不足则变本加厉,实预征租税,并要各地“羡余”,民众不堪忍受,阶级矛盾加深。大中元年(847)和二年(848),“牛、李党争”首领李德裕和牛僧孺相继死去,但牛李党争余波未尽。外廷官僚同内廷的宦官争权夺势,即所谓南衙北司之争,愈演愈烈。大中八年(854),宣宗曾与宰相令狐绹策划尽诛宦官,机密泻露,为宦官所知,朝臣与宦官之间的矛盾也因而加剧。朝政的昏乱,导致无力顾及割据的藩镇,自宣宗到唐亡,藩镇割据相沿不断,加速了唐代的灭亡。宣宗时期更无力经营边陲,但正值吐蕃内哄,沙州(今甘肃敦煌西)张议潮领导沙州汉、蕃人民起义,驱逐吐蕃守将,收复瓜(今甘肃安西东南)、伊(今新疆哈密)、西(今新疆吐鲁蕃东南)、甘(今甘肃张掖)、肃(今甘肃酒泉)、兰(今甘肃兰州)、鄯(今青海乐都)、河(今甘肃临夏)、岷(今甘肃岷县)、廓(今青海化隆西)连同沙州共11州。但其他各地边事时有发生。宣宗时由于总体政局的混乱,人民负担的加重,导至了农民起义的暴发。大中五年(851),蓬州(今四川仪陇南)、果州(今四川南充东北)农民起义,占据两州间的鸡山,声势浩大。次年,湖南衡州也发生以邓裴为首的农民起义。大中七年(853),河乐北部和昌、资(今四川大足、资中)2州,相继发生了少数民族的起义。连京师附近的华州,也于当年发生了农民起义,还攻下了邽(今陕西渭南东北)。在宣宗死后不足数月就暴发了浙东裘甫起义,揭开了唐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。宣宗晚年好神,大中十三年(859),因服长生药致死,时年50岁,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,葬于贞陵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