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《民报》 |
释义 | 《民报》《民报》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。1905年11月26日在日本东京正式出版。孙中山在《发刊词》中,首次公开提出了“民族”、“民权”、“民生”三大主义,表示希望通过《民报》使之“输灌于人心而化为常识”。在《简章》中,规定了“本杂志之主义”六条,为:颠复现今之恶劣政府,建设共和政体,维持世界真正之平和,土地国有,主张中国、日本两国之国民的连合,要求世界列国赞助中国之革新事业等。1908年10月,由于同盟会所发动的武装起义屡遭失败,汤增璧在《民报》第二十四号上发表《革命之心理》一文,鼓吹暗杀。又值清政府派唐绍仪为中美联盟赴美,道经日本,章太炎在《民报》发表《清美同盟之利病》予以抨击。于是,唐绍仪嗾使驻日公使通过日本政府下令禁止第二十四号《民报》发行。1909年10月,汪精卫由南洋到日本复刊《民报》,伪称在法国已黎出版,实则仍在日本印刷,仅刊行两期后停刊。共出二十六期,另附《天讨》增刊。主编及主要撰稿人为胡汉民、章太炎、张继、陶成章、汪精卫、朱执信、宋教仁等。《民报》一创刊就受到广大读者欢迎,至第四号即销行至万份,至第七号,又销行至一万七千份。它被以各种巧妙而隐蔽的形式运向国内,散发各地。不少号一版、再版、三版仍然不能满足要求,第一号就曾发行过六版。《民报》于出版第三号后曾发行号外,列述《民报》与《新民丛报》辩驳之纲要》共十二条,声明自第四号以下,分类辩驳。《民报》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,批驳保皇派梁启超《新民丛报》反对革命的谬论,对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,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