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曹操 |
释义 | 曹操明罗贯中小说《三国志演义》中的人物。是据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与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历史材料、传说故事塑造而成的文学形象。在“尊刘抑曹”的基本倾向上,突出描绘其“乱世之奸雄”的面貌。他有审时度势,作出正确决策的政治、军事才能,又有笼络人心、分化敌手的机变权术;多疑狡诈,但又深知用人之道,善于网罗人才;既毫不留情地铲除异己,又常有容人之雅量;信奉“宁教我负天下人,毋教天下人负我”的人生观,但又做过一些顺应民心的事。这一品格有严重缺陷而又有雄才大略的文学形象,在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中,具有典型性。 曹操(155—220)东汉末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,字孟德,小名阿瞒。曹嵩之子。少机警,任侠放荡,不治行业。年二十,举孝廉为郎,除洛阳北部尉。后任骑都尉,参与镇压黄巾军。迁济南相,奏免贪吏,禁断淫祀。征为东郡太守,不就,称疾归家。及董卓擅政,乃散家财起兵,与袁绍等共讨卓。初平三年(192)据兖州,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,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。自此兵力大振。先后击败袁术、陶谦、吕布等部。建安元年(196),迎献帝至许(今河南许昌东),自为司空,行车骑将军事,总朝政。五年,大败袁绍部主力于官渡。又先后削平袁尚、袁谭等势力。十二年,击破乌桓,统一北方。善用人,主张“唯才是举”。重视生产,兴修芍陂等水利,实行屯田,以给军饷,使中原“州里萧条”之残破景象有所改变。十三年,进位丞相。同年进攻荆州,州牧刘表死,其子琮降。遂与孙权、刘备联军战于赤壁,败归。十八年,封魏公。二十年,征张鲁,取汉中。次年进爵为魏王。二十五年,病死于洛阳。子曹丕代汉称帝后,追尊为魏武帝。善诗文,知兵法,开建安文风。有诗文多篇。另有注《孙子》传世。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《曹操集》。 曹操(155—220)东汉末政治家、军事家、诗人,无神论者。字孟德,小字阿瞒。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。早年曾做过洛阳北部尉、顿丘令和济南相。汉献帝时官至丞相,封魏公。汉建安二十一年(216)称魏王。其子曹丕代汉称帝,追赠魏武帝。政治上“揽申商之法术”,明赏罚,主张“诛不避权贵”,“用法峻急,有犯必戮”。行耕战,“重〔禁〕豪强兼并之法”。多次颁布“抑兼并令”,限制和削弱豪强地主的割据势力,力促中原统一。推行“唯才是举”的用人路线,主张“举贤勿拘品行”,“取士勿废偏短”。广开言路,知人善用,并在实践中重用那些负污辱之名、见笑之行,或不仁不孝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。博览群书,尤好兵法,著《兵书接要》,整理并注释《孙子》十三篇。认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,“兵无常势,盈缩随敌”(《孙子·虚实》注),因此要“因敌变化”,采取灵活战术,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。“性不信天命之事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注引《魏武故事》),认为“天”不过是四时、昼夜、风雨等自然现象而已,无目的、无意识。因此人们应当“因阴阳四时之制”而行,具有反天命思想。还主张“禁妖祥之言”(《孙子·九地》注),“除奸邪鬼神之事”(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),毁坏祠庙,禁断淫祀,反对迷信鬼神。善诗歌,其诗气势磅礴,豪迈悲凉,为建安文学的倡导者之一。曾作兵书十余万言(今佚)。有《曹操集》。 曹操释文见“中国古代哲学·人物·魏晋南北朝”类。 曹操(155—220)即魏武帝。三国魏政治家、军事家、文学家。字孟德,小名阿瞒。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州)人。少机警,有权数。年二十举孝廉,为郎,除洛阳北部尉。灵帝光和末,参加镇压黄巾起义。迁济南相。中平六年(189),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,他起兵讨卓。建安元年(196),迎献帝都许昌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。四年,破袁绍,统一中国北方。十三年,进位丞相,率军南下,被孙权、刘备败于赤壁。二十一年,封魏王。死后子丕称帝,追尊为武帝,庙号太祖。喜音乐,雅好诗章。网罗文士,形成邺下文人集团,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。其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。今存诗二十余首,皆为乐府歌辞,或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,或抒写自己的怀抱。清沈德潜《古诗源》云:“借古乐写时事,始于曹公。”方东树《昭昧詹言》谓其“用乐府题而自叙述时事”,“用乐府题自作诗”。开后世文人拟古乐府创作的端绪。其诗歌风格,南朝梁钟嵘《诗品》卷下以为“古直,甚有悲凉之句”;宋敖陶孙《诗评》以为“如幽燕老将,气韵沉雄”;明陆时雍《诗镜总论》以为“饶雄力”,“其言如摧锋之斧”;清冯班《钝吟杂录·古今乐府论》以为“悲凉慷慨”;沈德潜《古诗源》以为“沉雄俊爽,时露霸气”;张玉谷《古诗赏析》以为“雄深”;刘熙载《艺概·诗概》以为“气雄力坚”。其文清峻通脱,不尚浮华,鲁迅《而已集·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》誉为“改造文章的祖师”。代表作有《蒿里行》、《苦寒行》、《却东西门行》、《短歌行》、《步出夏门行》等诗,及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、《求贤令》、《举贤勿拘品行令》等文。遗著《魏武帝集》,已佚,有明人辑本。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《曹操集》。近人黄节有《魏武帝诗注》。生平事迹见《三国志》卷一。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《三曹资料汇编》,选录历代关于曹操及其诗文创作的资料。 曹操 155—220字孟德,小名阿瞒,沛国谯县(今安徽亳县)人。世称魏武帝,东汉末年的政治家、军事家和文学家。三国曹魏政权的奠基人。 曹操出身低微,父为宦官养子。他年轻时就聪明机灵,富有权术,又任侠放荡,不治行业。早年举孝廉为郎,二十岁任洛阳北部尉,不久调任顿丘(今河南省浚县西)县令,拜议郎。黄巾起义爆发后,受任为骑都尉,因镇压颍川(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县)波才所领导的黄巾军有功,升为济南相。初平三年(192),任衮州(治所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)牧,分化、诱降青州(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北)黄巾军30余万,男女百万余口,编其精锐,号为青州兵。从此,曹操的势力开始壮大。 建安元年(196),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(今河南许昌东),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。几年之间,先后败袁术、灭吕布、平张绣。建安四年(199),与袁绍在官渡(今河南中牟东北)决战,次年,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,大败袁军。接着,北征乌桓,清除袁氏残余势力,后又击败韩遂、马超,逐渐统一了北方。建安十三年(208)任丞相,同年率军南下,试图一举统一南方。在赤壁之战中,被孙权和刘备联军用火攻击败。建安十五年(210),颁布《让县自明本志令》,表明维护国家统一的志向和忠于汉室的决心。建安二十一年(216),受封为魏王。延康元年(220)正月,曹操病重,秘密命令亲信,他死后安葬时,要设置72座假坟,防止真坟被盗。遗命后宫姬妾要勤习女红,以卖鞋自给。庚子日,病死于洛阳,终年六十六岁。 曹操统治期间,在北方大兴屯田,兴修水利,改革赋税,颁布租调制度,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。他在用人方面重视才能,提出“唯才是举”的方针,多次下令求贤,抑制豪强,加强集权。他不仅任用官员注重才学,在选择女婿时也注重德才兼备。他有个美丽的女儿,许多王孙公子来求亲。曹操拒绝了他们,却选择了博览群书,谈吐不凡的丁仪,尽管丁仪相貌不雅,一只眼还是瞎的。 曹操博览群书,尤其喜爱钻研兵法。他仔细研究《孙子兵法》,结合实战体验,著有《孙子略解》、《兵书接要》等著作。他还多才多艺,长于书法,精于围棋,文学上也有很高造诣。所作诗文气魄雄伟、慷慨悲凉。《龟虽寿》、《蒿里行》、《观沧海》等篇,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,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,后人传诵不绝。曹操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之一。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,著作有《魏武帝集》,已佚,有明人辑本。今有整理排印本《曹操集》。 曹操发动的封建兼并战争,统一了北方广大地区,有利于社会发展;采取的恢复生产的措施及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,有利于经济发展;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,有利于文化发展。正因为如此,《三国志》作者陈寿称其“抑真可谓非常之人,超世之杰矣。” 曹丕称帝后,追尊曹操为武帝。
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