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 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
释义 《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》近代康有为著。写于戊戌变法前,原稿存《清议报》报馆,因失火遂烬,后又于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补作。十一卷,附发凡一卷。以稽考形式,阐发孔子笔削《春秋》之微言大义,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哲学思想。认为孔子提出了以“元”为万物之本的思想,“本所从来,穷极混茫”,而“孔子发此大理,托之《春秋》第一字,故改‘一’为‘元’焉,此第一义也,老子所谓‘道’,婆罗门所谓‘大梵天王’,耶教所谓‘耶和华’近之,而不如言‘元统天’之精也”、“《春秋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,以天之端正王之政”,即“元”通过“气”来表达其意志,端正政治。指出“孔子之道,其本在仁,其理在公,其法在平,其制在文,其体在各明名分,其用在与时进化”。认为“二千年瞀焉,惟笃守据乱世之法以治天下”,“君得隐操其术以愚制吾民”,已成“弊政”。“当今进至升平”,应“君与臣不隔绝而渐平,贵与贱不隔绝而渐平,男与女不压抑而渐平”。主张民权平等,排斥君主专权。又以西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附会公羊三世说,称“《春秋》始于据乱立君主;终于升平为立宪,君民共主,终于太平为民主”。“三世”进化,以实现“仁”为目标:“每变一世,则愈进于仁。仁必去其抑压之力,令人人自立而平等,故曰升平。至太平则人人平等,人人自立,远近大小若一,仁之至也。”序曾刊1913年《不忍》杂志第三册。有1917年上海大同译书局本、《万木草堂丛书》本等。收入《康有为全集》。
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书名。近人康有为撰。十一卷,附《发凡》一卷。康氏认为《春秋》为孔子笔削鲁史,寓微言大义而成。《左传》则刘歆改《国语》伪造。二千年来《左传》行,而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废,致使孔子真意乖绝。乃推《公羊传》、《谷梁传》、董仲舒、何休之说,考《春秋》孔子笔削之迹,发孔子改制、大同、三世进化之义成此书。正文分三条平列:一、康氏推想之鲁史原文;二、孔子笔削之稿;三、已修春秋,以较异同。注文揭孔子删改笔削之微言大义。此书戊戌前已撰,后遭毁板,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重补。时康氏鼓吹保皇,反对革命,因借此倡三世三重、循序渐进说。为政治宣传之作,学术上多臆断之说。有1917年刊本。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10 23:51: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