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 |
《易传》又名《易大传》、《十翼》。《周易》的组成部分。是对《易经》所作的解释、说明和发挥。共七种十篇: 《彖》上下、《象》上下、《文言》、《系辞》上下、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。旧传孔子作,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时,亦非一人所作,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。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,利用《易经》原有的框架,通过阐释易经义蕴、功用、筮法、八卦起源、六十四卦卦爻辞与卦序等,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与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。强调事物的变化和发展,提出:“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。”(《系辞上》)“天地革而四时成,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”(《革彖》)等观点。认识到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(《系辞下》),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变到其反面。注重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对于万物变化和发展的制约和影响,认为:“二气感应以相与…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。”(《咸彖》)“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矣。”(《系辞下》)提出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(《系辞上》),把世间最根本的规律概括为阴阳对立面的交互作用。还认为,人们必须“待时而动”,顺应客观规律而“自强不息”(《乾象》),表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。但把“易”看作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根本原则。认为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”(《系辞上》)宣扬“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”,并以“天尊地卑”等来论证贵贱尊卑的社会等级制的合理性。认识到言与意、名与实是有矛盾的,认为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”(《系辞上》),具体的概念都不能充分表达人的思想。但又强调“当名辨物”(《系辞下》),即“以类族辨物”,用类概念察辨事物之同异。还提出“立象以尽意”(《系辞上》),认为卦象符号可以充分表达人的思想,也同样可以“类万物之情”(《系辞下》),甚至还能“原始反终”(《系辞上》),由事物的起因可推知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。《易传》的阴阳刚柔学说,乃至对“言”、“意”、“象”的论述,都对后世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。马王堆帛书《周易·系辞》首次公开发表于1992年出版的《马王堆汉墓文物》一书中。该文无通行本《系辞上》大衍之数章,其他所缺章节,见于通行本《系辞下》者,分别见于帛书本《要》和《易之义》中。文句也有差异。如“易有太恒”句,通行本作“易有太极”。该文献出土的价值正在进一步研究。《易传》有时也指历代解释《周易》的著作。《汉书·儒林传》:“汉兴,田何……授东武王同子中,洛阳周王孙、丁宽、齐服生,皆著《易传》数篇。”北宋程颐、苏轼,南宋杨万里的易注,也称《易传》。 易传即《周易大传》,亦称《十翼》。《周易》的传文部分。是对《易经》最古的注解。凡七种共十篇:《彖》上下,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、卦义和卦辞;《象》上下,也解释六十四卦的卦名、卦义和爻辞;《文言》,专释《乾》、《坤》两卦的卦辞和爻辞;《系辞》上下,是《易经》的通论;《说卦》,说明八卦所象事物;《序卦》,解说六十四卦的顺序;《杂卦》,杂论六十四卦的卦义。旧传系孔子作,然各篇观点不尽相同,恐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,成书当在战国后期。其解说虽有以“天尊地卑”等论证社会等级制的永恒性和合理性的内容,但也提出一些辩证观点。如《系辞上》的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即把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概括为阴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。此外,“刚柔相推而生变化”、“日新之谓盛德,生生之谓易”(《系辞上》)等观点,对后世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