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史通 |
释义 | ![]() ![]() 史通史学著作。唐刘知幾著。二十卷。内篇十卷三十六篇论史书之源流、体例和编撰方式,外篇十卷十三篇述史官建置沿革和修史得失。涉及文学的有《言语》、《浮词》、《叙事》、《模拟》等篇。以为“文之为用,远矣大矣”,要在有益教化。故推崇韦孟《讽谏诗》和赵壹《疾邪赋》,对扬雄、班固等人之赋则多有讥评(《载文》)。至指出史传之文须“辩而不华”、叙事须“以简要为主”(《叙事》),既要善于学习古人、又不拘泥剿袭,且为了保证记载真实性,应尽量运用当时语言,反对“怯书今语,勇效昔言”(《言语》)等,皆切中时弊,对唐以来论者产生深远影响。黄庭坚将之与刘勰《文心雕龙》并举,称其“讥弹古人,大中文病,不可不知也”(《与王立之承直方》)。本书宋版流传极少,明嘉靖年间陆深得宋本据以校刊,称“蜀刻本”。万历以后校刻注释渐多,以清浦起龙《史通通释》较完备。今人程千帆有《史通笺记》(中华书局1980年版)。 史通①(约1053—约1109)北宋眉州青神(今属四川)人,字子深。少有文名,年十七以贡举不中,遂杜门著书。所撰有《易蓍》、《乾坤别解》、《礼记义》、《书义》、《诗义》、《论语解》、《孟子解》、《律吕气数》等,学者称之。元祐三年(1088)第进士,调达州通川尉,改资州盘石令。著作今不传。②书名。唐刘知几撰。二十卷。书成于景龙四年(710)。包括内篇十卷,三十九篇(今佚三篇);外篇十卷,十三篇。作者根据多年修史经验,论述史籍源流、体例、史官建置和旧史得失,多有精辟见解。认为史家应兼有史才、史学、史识“三长”,史识尤为难得;“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”,反对任情褒贬,“妄生穿凿,轻究本原”;对儒家经典和古史记事中虚美讳饰、难以征信之处,多有尖锐批评。将古史归纳为《尚书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六家,统归于编年、纪传二体;以史学辅助学科可细析为编纪、小录、逸事、琐言、郡书、家史、别传、杂记、地理书、都邑簿共十流;认为史籍“以叙事为先”,“以简要为主”;取材须“征求异说,采摭群言”,“明其真伪”;内容要“事关军国,理涉兴亡”,反映时变,详今略古。为中国古代首创系统史学理论专著。现通行本为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浦起龙《史通通释》标点本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