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方观承 |
释义 | 方观承(1698—1768)清安徽桐城人,字遐谷,号问亭,又号宜田。祖登峄、父式济因《南山集》案株连,均遣戍黑龙江。雍正十一年(1733)随福彭征准噶尔,还授内阁中书。乾隆初历道员、按察使、布政使。乾隆十三年(1748)擢浙江巡抚,勘查海塘淤地,招民垦田纳粮。次年擢直隶总督,先后任直督二十年,兼理河道,曾修治永定河,治绩彰显。著有《述本堂集》等。 方观承(1698—1768)清大臣、诗人。字遐穀,号问亭、宜田。安徽桐城人。幼遭家难,寄食僧寺。雍正十一年(1733)任记室,随征准噶尔,归授内阁中书。以治河功历任吏部郎中、直隶清河道、山东巡抚、直隶总督,加太子太保,谥恪敏。善书法,尤工诗。其诗“随境为哀乐,早年于役,诸诗苍凉悲壮,尔后渐入亨途,多应制之作,风格亦稍稍下矣”(《晚晴簃诗汇》)。著有《问亭集》,其他尚编著有《直隶河渠志》、《两浙海塘通志》、《海塘新志》、《卜魁风土记》、《从军杂记》、《赈记》等。生平事迹见《清史稿》卷三二四、《清史列传》卷一七、姚鼐《方恪敏公家传》、袁枚《方恪敏公神道碑》。 方观承 ? —1768字遐谷,安徽桐城人。父方式济,康熙四十八年(1709)进士,曾任内阁中书。后因戴名世《南山集》一案受株连,全家被戍黑龙江。当时方观承尚年少,生活甚困窘,但他常徒步往来塞外,对当地形势和风土人情都有所了解,并励志勤学,受到平郡王福彭所赏识。雍正十年(1732),福彭率师征讨准噶尔,任用他为记室。雍正帝召见他时,他应对得体。战事结束后,被任命为内阁中书。乾隆时,他历任军机处章京、山东巡抚、浙江巡抚、直隶总督、陕甘总督等。他任浙江巡抚时,海塘引河冲没民田,他就用附近村地二万余亩拨补给失地的农民。对海塘一带沙涨成陆之处,他亲自督促丈量,丈量出三十五万余亩,交给农民开垦。这些措施得到了清廷的赞许。他任直隶总督二十年,同时兼理河道,政绩显著,在治水方面功勋更大,他将永定河的下游进行疏濬,加固堤埝。黄河在长垣、东湖一带决口时,他开凿引河,并用挖掘的土筑起新堤,使水患未成重灾。此外,他对子牙河、滹沱河都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。在漕运上,他多方筹划调度,使运粮能按期到达通州。为此也获得清廷嘉奖。方观承为人精明能干,虽任务繁重,但从不延误。他在直隶总督任上时,乾隆帝多次出巡从此经过;当时用兵频繁,直隶又是必经之途。所有供应物资,从未短缺,而且能坚持不扰民。乾隆二十八年(1763),天津一带出现水灾,清廷指责他失职,但未给予处分。御史吉梦熊、朱续经先后弹劾他。乾隆帝下诏谕指出:直隶事务繁杂,遇到灾情时,难免有无能为力之处。如令非议方观承的人来料理,恐怕未必能像方观承那样勉力支撑。乾隆三十三年(1768),方观承因疟疾病死。谥为恪敏。乾隆帝还为他写了《怀旧诗》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