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承负 |
释义 | 承负道教用语。意为先人的善恶报应由其后人来承担。这种观念流行于早期道教中。《太平经》谓:“承者为前,负者为后。承者,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,小小失之,不自知,用日积久,相聚为多,令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,连传被其灾,故前为承,后为负也。负者,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。”意思是先人犯有过失,积聚多了,报应于后人;而后人无辜承受先人之过,就叫“承负”。同理,若先人行善积德,则后人就会报应受福。所以有“力行善反得恶者,或有力行恶反得善者”,都是承受先人的行为所致。并谓天道循环,十世一周,因此十世祖以前的过失,均归十世祖后的子孙受惩。又谓:“承负者,天有三部,帝王三万岁相流,臣承负三千岁,民三百岁,皆承负相及。”认为人的承负根据社会等级地位的差别而有时间长短的不同。认为祖父母应当为后生着想,勿犯过失,可使子孙免除承负之厄。《太平经》并谓,“天”为承负之灾四流而忧,于是天神使天师呈示天书,传道度人,只要信仰“真道”,则“承负之厄大小,悉且除矣”,即断承负而登仙。汉代以后,承负说除个别道经有所引用外,并未得到道教认同和发扬,后世道教转而接受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