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方坰 |
释义 | 方坰(1792—1842)清哲学家。字思臧,号子春。 平湖(今属浙江)人。嘉庆举人。授武义县训导,后授钱塘县训导,未赴任而卒。少师事徐熊飞,“笃志程朱之学”,后接受“姚江之学”,力图把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和程朱理学的主敬论结合起来。主张以虚无作为万物的本体;以“心”作为“一身之主宰,万事之根柢”(《生斋日识》);把养心作为修养的核心。主张敛气收心,使心“无一刻外驰,口无一语妄发,事无一件放过”,“终始如一”,达到空虚寂静的境界。用虚静来解释程朱的主敬论,认为:“敬则静,静则虚”,“敬则一,一则诚”(同上)。主张用静坐的方法,以达到心的完全寂静,要求“动必精思,暇即静坐,敬守此心,潜玩天理”(同上)。强调“实修”、“真知”,提出知与行相结合,“知与行离不得。知之明则行愈勇,行之实则知益精”(同上)。主张“知一字行一字,知一句行一句”,“言孝则实行其孝”,“言忠则实行其忠”(《与陈东堂书》),充分暴露出哲学思想上的矛盾性。有《读易日识》 、《春秋说》、《生斋自知录》、《生斋日识》等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