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整理汲冢竹书 |
释义 | 整理汲冢竹书晋武帝咸宁五年(279),汲郡的战国魏襄王(一说魏安釐王)墓被盗掘,墓中出土了被扰乱的竹简古籍数十车。武帝命中书监荀勖、中书令和峤组织秘书监的学者共同进行整理,排定竹书的前后次序,分门别类,鉴别出共有十五部书,分为七十五篇。又用当时通行的文字全部抄录,列为“中经”,收藏在秘书监中。对于竹书中的许多疑难问题,荀勖、和峤与秘书丞卫恒、佐著作郎束皙以及王接、王庭坚等一批学者进行了考释、争论,使竹书的抄录稿写定后具有较高的权威性,“由是世称实录,不复言非,其书渐行,物无异议。”(刘知几《史通·申左》)这批竹书学术价值很高,尤其是其中的《纪年》,记夏商周三代王事,西周灭亡后专记晋事,三家分晋后专记魏国事。所述事件颇多与传统说法相左之处,有助于考订传统经籍中的正与误。杜预注《左传》,郭璞注《穆天子传》,郦道元注《水经》,都参考过此书。三国蜀人谯周认为《史记》所载周、秦以上事多谬误,乃依据儒家经籍撰《古史考》二十五篇,“以纠(司马)迁之谬误”(《晋书·司马彪传》)。但汲冢竹书出土后,史家司马彪据以考订《古史考》,发现其书中不当之处多达一百二十二处。由此亦可见经整理的竹书在古史研究方面的重要参考价值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