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 援朝抗倭战争
释义

援朝抗倭战争 

明神宗时中朝人民的联合抗倭战争。万历十八年(公元1590年),日本关白(丞相)丰臣秀吉战胜其他诸侯,结束战国以来连续百年的分裂局面,统一了日本。万历二十年,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。四月,十六万日军在釜山登陆。五月,占领王京(汉城)、平壤。朝鲜国王李昖遣使向明朝告急求援。明朝政府深知日军侵朝意在入侵中国,决定派兵援朝。七月,明朝政府派游击史儒、辽阳副总兵祖承训率兵援朝,进围平壤,因地理不熟,兵力过少,被日军击败,史儒战死,祖承训仅以身免。十二月,明政府以宋应昌为经略,李如松为东征提督,率兵四万渡鸭绿江,大举援朝。万历二十一年正月,中朝军队配合作战,光复平壤、开城。四月,光复王京及汉江以南大片领土。日军退据釜山。丰臣秀吉玩弄和谈阴谋,诱使明朝撤军,然后重新侵占朝鲜。明朝政府中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主和派得势,于是与日军议和罢兵。万历二十五年二月,日军再次侵朝,明朝政府将石星下狱问罪,以兵部尚书邢玠为蓟辽总督、麻贵为备倭大将军率兵援朝,中朝军队密切配合,连败日军。万历二十六年冬,明军进逼釜山,中朝水军在釜山南海与日军决战,大败日军,取得抗倭战争的最后胜利。这次战役中,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和明朝将领邓子龙并肩指挥战斗,先后壮烈牺牲,在中朝两国友好关系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。

援朝抗倭战争 

明神宗万历年间(1573—1619)中朝两国军队抗击倭寇入侵朝鲜的战争。十六世纪五十年代,日本关白(仅次于王的军政首脑)丰臣秀吉统一日本,为了满足封建领主和商人的贪欲,积极向外扩张,其策略是先侵占邻国朝鲜,然后以朝鲜为根据地,进攻中国。万历二十年(1592)一月,丰臣秀吉正式出兵朝鲜。侵朝日军计十八万多人,舟船几百艘,兵分数路从朝鲜釜山(今属南朝鲜)登陆。日军很快占领王京(今南朝鲜汉城)、平壤,并在短短三个月内,几乎侵占朝鲜全国。应朝鲜国王李昖之邀,明政府决定出兵支援。最初仅派游击史儒和副总兵祖承训统兵三千余援朝,结果史儒战死,祖承训只身逃回。万历二十年(1592)十二月二十五日,明派宋应昌为经略,李如松为提督统兵四万余人出征朝鲜抗击日军。第二年(1593)一月六日,大军抵达平壤城外。经过激烈的战斗(参见《平壤战役》条),中朝军队收复平壤,并乘胜追击,收复朝鲜大片土地。这时明军又调来刘綎的川军和陈璘的水师援助。日军只得撤出王京,龟缩到釜山一带。正当援朝抗倭战争就要取得彻底胜利的关键时刻,以兵部尚书石星为首的一些官僚却力主议和撤兵,神宗朱翊钧听从议和主张,只留刘綎的川兵防守,其他各军全部撤回国内。丰臣秀吉以和谈争取时间,重新整顿军备,准备再次发动侵朝战争。万历二十五年(1597)正月,又出动水陆军十四万多人,第二次进攻朝鲜。明政府即以兵部尚书邢玠为总督,佥都御史杨镐为经略,麻贵为提督,再次赴朝抗倭。起初,中朝联军攻势甚旺,将日军围困在蔚山,因经略杨镐妒嫉裨将立功,加上指挥失策,致使明军失败(见本书《蔚山之战》条)。万历二十六年(1598)二月,明军增派水师援助,总督邢玠分兵四路出击,日军分兵三路抵抗,两军互有胜负。万历二十六年(1598)十月,日军因国内当政者丰臣秀吉已死,准备撤兵。于是中朝两国军队加紧发动进攻。十一月,中朝两国水师设伏,夹击日军,歼敌万余人,取得露梁海战的胜利(见本书《露梁海战》条)。至此,第二次援朝抗倭战争取得最后胜利。万历年间的两次援朝抗倭战争,彻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占领朝鲜的阴谋,捍卫了朝鲜领土的完整。中朝军民在反侵略斗争中用鲜血结成的战斗友谊,在两国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。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10 23:05: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