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
释义 中国古代哲学史用语。指意见,意念,本意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子绝四: 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”主张处事接物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。这里的“意”指主观意见。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。”意谓要使人的意念真实无妄,必须首先达到“知”的境界。后期墨家把“意”作为认识论中的用语,《墨子·经下》:“意未可知,说在可用,过仵。”“意”是否可达到“知”是有条件的,故“智(知)与意异”(《墨子·大取》)。强调“意”必须经过实际的检验,才能判定正确与否。《墨子·经说上》:“意、规、圆,三也俱,可以为法。”以规、圆喻认识手段和方法,认为人的一种设想应结合和利用“规、圆”之类的工具,通过实际活动使设想成为现实。魏晋时代以“意”为重要的哲学范畴。意谓本意,曾在“言不尽意”和“言尽意”的问题上展开争论。王弼对《周易》所讲的言、象、意的关系作了玄学的解释。认为“忘象者,乃得意者也;忘言者,乃得象者也。得意在忘象,得象在忘言”(《周易略例·明象》),否定图像、语言而求神秘的本“意”。西晋欧阳建《言尽意论》提出:“言不畅志,则无以相接。”肯定语言能表达人的思想本意。宋明时期理学家对“意”作各自解释。南宋朱熹说:“意者,心之所发也。”(《大学章句》)认为意是心上一念之发。陈淳认为:“意者,心之所发也,有思量运用之义。”(《北溪字义》)杨简说:“一则为心,二则为意;直则为心,支则为意;通则为心,阻则为意。”(《绝四记》)将心、意对立,以意作私意来解释。王守仁不仅肯定“心之所发便是意”,而且还认为“意之所在便是物”(《传习录》),以论证其“心外无物”的观点。明末刘宗周却以为意不是心之所发,而是先天蕴藏于心的,“故意蕴于心,非心之所发也”(《刘子全书·语录》)。
梵文Manas的意译。佛教用语。①意识之略称。思量、思虑作用。《俱舍论》卷四:“思量故名意。”②瑜伽行派称第七识*末那识为“意”。③与“心”、“识”并称,泛指一切精神活动。④六根之一。全称“意根”,是意识所赖以发生的内在依据。在“十八界”中称为“意界”。与前五根属“色法”不同,是属于“心法”的无色根。《俱舍论》卷一:“如五识界,别有眼等五界为依,第六识别无所依,为成此依,故说意界。”“六识身无间灭已,能生后识,故名意界。”实指前念之“识”可以引生后念之“识”的功能作用。
道教用语。指意念、心意。道教内丹的筑基功特别强调意念的锻炼,讲究意守丹田,即控制意念于上中下三丹田,内丹各家都以意守丹田为内丹渐法的入门途径。全真道北宗丹法对意念的修炼要求更高,明确主张识心见性,以清净心意为要。丹家又将通任督二脉称为“意导”,即用意来导气,气通任督,令后天气血畅通,可治病强身。在道教内丹的整个修炼过程中,都强调意念活动的重要性。《青华秘文》认为,意念不仅起控制精、气、神配合修炼的媒介作用,而且在金丹之道的自始至终其作用不可离。道教内丹学对“意”的阐述及用意方法等,很多为现代气功锻炼所继承。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5 22:01: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