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急递铺 |
释义 | 急递铺金元传送公文的邮驿。金泰和六年(1206),置提控急递铺官管理。其制:于军马要道上每十里置一铺,设四人,内铺头一人,铺兵三人,以所辖军射粮军内差充;腰系铃,日行三百里;凡元帅府、六部文移,以敕递、省递牌子入铺转送。自中都(今北京)至真定(今河北正定)、平阳(今山西临汾)者,达于京兆(今陕西西安),京兆至凤翔者达于临洮;自真定至彰德(今河南安阳)者,达于南京(今河南开封);南京分路至归德(今河南商丘南)者,达于泗州(今江苏盱眙西北)、寿州(今安徽凤台);分路至许州(今河南许昌)者,达于邓州(今属河南);自中都至沧州者,达于益都。元承金制,中统元年(1260),自燕京(今北京)至开平(今内蒙古正蓝旗东)、开平至京兆,每十里或十五里、二十五里置一铺,铺兵五人,签贫户及漏籍户充役,免差发。后各路依例设置。至元三十一年(1294),大都设总急递铺提领所。各路设总铺、提领一名。至治三年(1323),每十铺置一邮长。其法:省、台、院紧急公文,用木匣封锁,标明发送、承受衙门入递,一昼夜行四百里;其余付承发司按投送处所类为一缄,装封入递。各铺收到入递公文,由铺司(铺兵头目)于铺历上登记文目及到铺时刻,令铺兵装裹停当,腰系铜铃,递至前铺交割,前铺闻铃即准备接递。如此逐铺转送。急递铺元朝传送公文的邮驿,简称递铺。中统元年(1260年)置燕京(今北京)至开平(今内蒙古蓝旗东)、开平至京兆(今西安)急递铺,每10里或15里、25里设一辅,每辅置辅兵5人,以贫户或漏籍户充役,免其差发。后令各州县依例设置,与邻境所置铺相接,路府州县委正官一人提调。至元三十一年(1294),于大都置总急递铺提领所,秩九品,设提领三人,各路置总铺,设提领一人。至治三年(1323),又于每10辅置一邮长。初定中书省、六部、御史台、枢密院及各行省、行台行下公文及地方申省公文方许入递,其后凡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官府来往公文均可入递。传递办法:省、台、院及边关紧急重要公文,用木匣封锁,用黑油红字书写号码,并标明发送、承受衙门及入递时刻,随到随送。一般公文皆付承发司,按所投下处分类装封,每件系一牌,用绿油黄字书写号码,交铺传递。铺兵腰系铜铃、持枪、挟雨衣,夜则持火炬,沿途其他人闻铃应为让路。除大都、上都间可递送御膳菜果外,其余急递铺只递公文。 急递铺金传送公文所设之邮驿站。泰和六年(1206)设提控急递铺官进行管理。其制为:金于军马要道每间隔十里置一递铺,编制四人,其中铺头一人,兵三人。递送时腰上系铃,驰马日行三百城,凡六部及元帅府信件,以省递、敕递牌子入铺转送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