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中国文化要义 |
释义 | 《中国文化要义》现代梁漱溟著。写于1941—1949年。1949年路明书店出版。系作者在《乡村建设理论》的基础上,对其几十年来形成的文化观和政治主张的总结。十三章。提出广义的“文化”概念:“我今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,意在指示人们,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。文化之本义,应在经济、政治,乃至一切无所不包。”认为文化为“意欲”所创造,同时又说:“文化这东西,点点俱是天才的创作,偶然的奇想;只有前后左右的缘,而没有因”。认为“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”,西洋文化以“基督教者作中心;中国却以非宗教底周孔化作中心”。认定中国文化的支柱是“孔子精神”、“儒家思想”。进而提出中国社会特殊的组织结构,即“伦理本位”和“职业分途”。认为中国的传统是偏重于家庭关系,以家庭为本位,而家庭关系又是一种伦理关系,因此中国是“伦理本位的社会”,表现在经济上财产共有,在政治上无有阶级统治,在文化上,没有宗教,以伦理代之;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没有阶级,不像国家,与“西洋可以称为阶级对立的社会”相对应,“中国便是职业分途的社会”,即分野为士、农、工、商四种职业,但又“彼此相需,彼此配合”。与这样特殊的中国社会文化相联系的,是哲学上的“长于理性短于理智”。认为“理性、理智为心思作用之两面;知的一面曰理智,情的一面曰理性”,“理性底取舍不一,而要以无私底感情为中心”。这种感情,即是儒家的仁,因而“儒家假如亦有其主义底话,推想应该就是理性至上主义”。这里的“理性”即其原先的“直觉”,但剔除了“本能”的含义,减少了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的色彩。认为必须根据“中国问题之文化背景特殊”来改造中国社会,不能走西方国家的道路,也不能走阶级斗争的道路。收入《梁漱溟全集》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