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忽必烈 |
释义 | 忽必烈即“元世祖”。 忽必烈(1215—1294)元朝皇帝,思想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。又称忽必烈彻辰汗。字薛禅,谥号元世祖。蒙古族。蒙哥汗(宪宗)弟。蒙哥汗元年(南宋淳祐十一年,1251)开府滦河上游之地,继以怀孟、京兆为分地,任用儒生,注意农桑,兴办屯田。蒙哥汗三年,率军攻云南,次年灭大理而归。蒙哥汗九年,攻宋鄂州(今湖北武昌)。次年继蒙哥汗即大汗位,建年号中统。至元元年(南宋景定五年,1264)迁都燕京,后称大都(即今北京)。至元八年定国号为元。至元十六年灭宋,统一全国。建立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,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。任用许衡、姚枢等人,提倡程朱理学。哲学上提出“应天者惟以至诚,拯民者莫如实惠”(《元史·世祖一》)的论点。认为天有“天道”和“天运”之分。“天道”指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,人们应当去认识它,即“明天道”;“天运”指自然天体的运转,要通过“作灵台、制仪象、日测月验”等科学方法,达到“以与天合”的认识目的和“庶几吻合天运,而永无终弊”(《新元史·世祖一》)的境界。认为“夫天运流行不息,而以一定之法拘之,未有久而不差之理;差而必改,其势有不得不然者”(同上)。提出“盖时有先后,事有缓急,天下大业,非一圣一朝所能兼备也”(《元史·世祖一》)。看到了事物的两重性,并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,“或得于此而失于彼,或轻于昔而重于今”(《新元史·世祖一》)。还认为事物的发生、发展均有因有果,提出不能“因仍沿习”,“必因时而建号”,“事从因革”等思想。 忽必烈 1215—1294元朝的创建者。抱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。忽必烈在漠北为藩王时,便思“大有为于天下,”学习汉文化,并问以儒学治道。1251年长兄蒙哥继位,受任总理漠南汉地。任汉人儒士整饬刑州吏治、立经略司于汴梁,整顿河南军政、在唐、邓屯田,都收到积极效果。1253年受封京兆(今陕西西安),在那屯田,兴复吏治,恢复农业,建立学校,任用儒臣,使关陇吏治进步。因此受到汉族地主的拥护,交相引荐,聚集于幕府。同年率军与兀良合台远征云南,灭大理国。1256年,命僧子聪卜地桓州东,滦水北的龙岗,建开平城修筑宫室。忽必烈行汉法招致蒙哥不满。1257年,蒙哥遣使钩考。忽必烈采用姚枢建议,送家口到和林作人质,亲身入觐,取得蒙哥谅解,停止钩考。但蒙哥仍尽罢其所置的行部、安抚、经略、宣抚、都漕诸司。1258年,忽必烈随蒙哥大举伐宋,奉命攻鄂州(今湖北武汉)。1259年9月,蒙哥病死于合州(今四川合川),他采郝经计,决策北返。次年,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,在开平即大汗位,建元中统。忽必烈改蒙古旧制,采行汉法,在各地设十路宣抚司,任用汉人儒士也任用各族贤人。同年五月阿里不哥在漠北诸王的拥戴下,在和林称大汗。忽必烈以汉地的人力、物力为依托,打败了阿里不哥。汉人降将李璮叛乱,被忽必烈迅速镇压。至元八年(1271),建国号为大元。次年,以大都为首都。采取措施发展生产,出现了“户口增,田野辟”的局面。但也保留了蒙古旧制:分封采邑制,驱奴制、官工匠制、斡脱制、贵族世袭的选举制及民族压迫政策。至元十一年任伯颜大举攻宋。十三年克临安。十六年在崖山灭南宋残余,完成统一。在位期间,蒙、汉、色目官员之间不断相互倾轧。北方蒙古诸王一再举兵反,相继被平定,维护了祖国统一。晚年体弱多病,相臣常不得入见,往往通地南必皇后奏事,因此南必颇干预国政。至元三十一年(1294),忽必烈病逝。庙号世祖。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王朝,影响十分深远。
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