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张岱年 |
释义 | 张岱年(1909—2004)现代哲学家。字季同,别署宇同,河北献县人。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。历任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教授,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、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,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、名誉会长,孔子基金会副会长等。长期致力于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研究。注重阐发中国先秦以来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。1936年写成《中国哲学大纲》,为中国近代第一本系统论述中国哲学问题和范畴的专著,确立了以问题和范畴为中心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类型,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有重大影响。20世纪30年代,提出中国“今后哲学之一个新路,当是将唯物、理想、解析,综合于一”(《哲学上一个可能的综合》)。所谓唯物,主要指辩证唯物论和中国传统的唯物论、辩证法思想;所谓理想,主要指中国传统的道德和人生哲学;所谓解析,主要指西方新实在论的“逻辑解析法”。时人将这一主张称为“解析法的新唯物论”(孙道昇:《现代中国哲学界的解剖》)。按此设想,到1948年形成以《哲学思维论》、《知实论》、《事理论》、《品德论》、《天人简论》构建的“天人新论”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,体现了中国哲学、西方哲学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创新,对探索中国哲学的重建有重要意义。亦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,著有《中国伦理思想研究》,将中国传统伦理学说归结为八个问题:(1)人性问题即道德起源问题;(2)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规范问题;(3)礼义与衣食的关系,即道德与社会经济关系的问题;(4)义利、理欲关系,即公利与私利、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;(5)力命、义命关系,即客观必然性与主观意志自由的问题;(6)志功关系,即动机与效果的问题;(7)道德在天地间的意义;(8)修养方法问题;并将中国伦理思想区分为道义论与功利论两大派别。由此在伦理学和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方面提出了不少新见解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从事文化哲学的研究。在考察分析中国16世纪以来文化论争的基础上,提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设,既“反对东方文化优越论,也反对全盘西化论,主张兼取中西文化之长而创造新的中国文化。我这种主张可以称为‘综合创新论’”(《文化与哲学·自序》);并从文化系统的可解析性和可重构性、文化要素之间的可离性和可相容性等方面,对综合创新之所以可能作了论证。这是对其在20世纪30年代参加文化问题讨论时提出的“综合创造”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,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很大影响。在《中国文化传统简论》一书中提出“中华精神”的论点,认为,中华民族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,可以称为“中华精神”。其表现于《周易大传》中的两个命题上,即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;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。主要著作还有《张载——十一世纪中国唯物主义哲学家》、《中国唯物主义思想简史》、《中国古典哲学中若干基本概念的起源与演变》、《中国古典哲学的几个特点》、《中国哲学发微》、《中国哲学史史料学》、《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》、《求真集》、《真与善的探索》、《文化与哲学》、《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》、《玄儒评林》等,编有《张岱年文集》和《张岱年全集》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