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张伯行 |
释义 | 张伯行(1652—1725)清学者。字孝先,号敬庵,又号恕斋。仪封(今河南兰考东)人。康熙进士。曾历官江苏巡抚、福建巡抚,官至礼部尚书。提倡程朱之学不遗余力。曾建请见书院、鳌峰书院,又搜集、整理理学名儒文集著作,汇集成《正谊堂丛书》三百七十五册。论学主旨是:“主敬以立其本,穷理以致其知,反躬以践其实。”(《正谊堂文集·马毛心易》)提出“存天理遏人欲是学者最切要工夫,念念存天理遏人欲则念无不正矣,事事存天理遏人欲则事无不正矣”(《困学录·河干公余稿》)。以廓清“异学”为己任,竭力排斥李贽、颜元以及佛、道之学,说“艾东乡曰,李卓吾书一字一句皆可杀人,今习斋之说亦可以杀人也”(《论学》)。有《困学录》、《续困学录》、《正谊堂文集》、《续集》等。 张伯行 1651—1725字孝先,号恕斋,河南仪封(今兰考县东)人,学者称为仪封先生,为官廉洁正直,被康熙称为“天下清官第一”。 康熙二十四年(1685)三月,赐进士出身。家中藏书数千卷,日夕苦读,博览群书。康熙三十一年(1692)九月,赴吏部再试,补授内阁撰文中书。三十八年(1699),仪封北关黄河决口,伯行雇民堵塞,全城得安。被河道总督张鹏翮推荐,督修黄河南堤岸,勤劳供职,造福于民,人民要为他树碑,他力辞。康熙四十一年(1702),被张鹏翮荐为山东济宁道,他上任以后,革除陋规,每年为国家积数万金,而自己丝毫无染。时山东饥荒,张伯行从河南家中,运两船粮食、衣物、钱财到济宁,赈济饥民。又动用仓谷一万五千余石救济汶上县,用七千六百余石救阳谷县。布政使责其专擅,欲上劾,伯行驳道:“有旨治赈,不得为专擅。上视民如伤,仓谷重乎,人命重乎?”遂止。康熙四十五年(1706)五月,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司按察使,按例,应馈总督、巡抚白银四千两为贽见礼。伯行无钱,仅从行李中找出绸、帕等物,所值不过数十金,分送总督、巡抚,均不受。因得罪总督、巡抚,当康熙命各地方大员举荐贤良官员时,张伯行不被举荐。康熙命引见同知以下官员十三员时,督、抚又不许进见。伯行驳斥说:“今并开两江藩臬,而我独不见,万一皇上问及,岂不反有不合乎?”康熙早知伯行为官廉正,及见伯行时,康熙问督、抚:“江南还有如张某一样好官吗?”答:“无有”。康熙说“既无有,尔等何为不保举他?”并对伯行说:“朕久识汝,朕自举之,他日后居官而善,天下以朕为知人。”(《清史稿》),不久升伯行为福建巡抚,疏请免台湾、凤山、诸罗三县荒赋。福州民祀瘟神,伯行命毁其偶像,改祠为义塾。福州多尼,大多是贫农女被卖者,伯行命其家赎还嫁人,贫不能赎者,官方为之赎出。康熙四十九年(1710)张伯行任江苏巡抚,而总督噶礼,贪污枉法。次年乡试,噶礼于科场取利,贿赂公行。发榜后,苏州士子抬财物入文庙。伯行上疏参劾噶礼,噶礼亦上疏诬伯行。康熙俱命罢职听侯处理。几经审议,未获结果,康熙召九卿谕曰:“伯行居官清廉,噶礼操守朕不能信。若无伯行,则江南必受其朘削几半矣……”遂夺噶礼官,命伯行复任。雍正元年九月升礼部尚书,赐“礼乐名臣”匾。雍正三年(1725)卒,年七十五岁。张伯行是清初理学名家,被誉为清代“传道”人。主要著作有《困学录》、《续困学录》、《居业录》、《居济一得》、《伊洛渊源录》、《近思录集解》、《濂洛关闽书集解》等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