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张伯端 |
释义 | 张伯端(984—1082)北宋天台(今属浙江)人,字平叔。后名用诚,号紫阳。道士。幼习儒学,少有志于科举。后坐累谪岭南。未久,入陆诜帐下典机事,旋又事司农少卿马默。研读儒、道、佛三教经书,通刑法、书算、医卜、天文、地理、战阵之术。以东汉道士魏伯阳内丹说,糅合禅宗达磨“三界唯心”和儒家“性命之奥”,于熙宁八年(1075)著《悟真篇》,建金丹教。宣扬儒、佛、道“三教一理”思想。至南宋,被奉为道教南宗开创者或紫阳派祖师。 张伯端(984—1082)北宋道士,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。字平叔,后改名用成(诚),号紫阳真人,后世又称张紫阳。天台(今属浙江)人。自幼好学,广涉道、儒、佛三教经书,以至刑法、书算、医药、卜筮、战阵、天文、地理、吉凶死生等方术,无不留心详究。曾为府吏数十年,后忽悟“一家温暖千家怨,半世功名百世愆”,遂看破功名利禄,心向蓬莱仙途,纵火将案上文书尽行烧毁,以“火烧文书”罪发配岭南。治平(1064—1067)中,陆诜镇守桂林,招至帐下掌管机要。熙宁二年(1069)随诜转至成都,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诀,“指流知源,语一悟百”。逝前,留《尸解颂》云:“四大欲散,浮云已空,一灵妙有,法界圆通。”著有《悟真篇》,阐内丹修炼理论。主张“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,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,终以真如觉悟遣其幻妄,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”。认为道、儒、释“教虽分三,道乃归一”,将儒学的“穷理尽性”,佛家的“顿悟圆通”引入道教的内丹修炼,融合三教,而主先修命、后修性的“性命双修”之学。该书后世注解者甚多,是继魏伯阳《周易参同契》以后的重要炼丹经典。其思想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,南宋后,尊为南宗五祖之首,称“紫阳真人”。《道藏》中还收有《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》三卷和《金丹四百字》一卷,题为张伯端撰,但后者或疑为伪托。 张伯端(984—1082,一作987—1081)宋道士。台州天台(今属浙江)人。年少无所不学,三教之外兼通天文、地理、医卜、刑法等术。为太学生,举进士不第,后为府吏。曾因尽焚所作案卷,受遣戍处分,谪岭南兵籍。晚年浪迹云水,访求大道。英宗治平中陆诜帅桂林,在其帐下典机事,陆移他镇,皆随之。神宗熙宁二年陆诜镇成都,乃依以游蜀,遇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火候之诀,乃改名用成(一作用诚),字平叔,号紫阳。修炼成功,作《悟真篇》。转徙秦陇间,后访扶风马默(字处厚)于河东,以《悟真篇》授之,是书为道教炼养内丹的主要著作,与《周易参同契》齐名。全书采用诗词曲等体裁。正文诗词九十三首,包括七言四韵十六首,以表二八之数;绝句六十四首,按《周易》诸卦;五言一首,以象太一之奇;《西江月》词十二首,以周岁律。正文阐述内丹丹法,即“命功”。卷末又附录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,多吸取佛教禅宗理论,阐发“性功”。著作尚有《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》、《金丹四百字》,均载《道藏》。生平事迹见《历代真仙体道通鉴》卷四九《张用诚传》、《栖真志》卷四、《古今图书集成·神异典》引《临海县志》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