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吴伟业 |
释义 | 吴伟业(1609—1672)明末清初江南太仓(今属江苏)人,字骏公,号梅村。少时受业于张溥,擅诗文,系晚明复社成员。明崇祯进士,授编修。曾疏劾大学士张至发,有直声。后充东宫讲读官、南京国子监司业、左庶子。弘光朝任少詹事,马士英、阮大铖擅权,愤而归里。清顺治九年(1652),两江总督马国柱疏荐征起,撰《上马制府书》、《辞荐揭》,以病力辞不果。次年,诏授侍讲,后充清太祖、太宗圣训纂修官,迁国子监祭酒。十三年丁母忧归里。博学多才。工诗,早年多风华绮丽,明亡后多激楚苍凉,尤工七律及七言歌行,《圆圆曲》等传颂至今,有《梅村集》四十卷。另有《复社纪闻》、《绥寇纪略》、《鹿樵纪闻》、《梅村家藏稿》等行世。晚年,又有传奇《秣陵春》、杂剧《通天台》等,调多悲怆,亦伤时之作。 吴伟业(1609—1671)清文学家。字骏公,号梅村、鹿樵生。江南太仓(今属江苏)人。明崇祯四年(1631)进士第二,由编修历官左庶子,南明福王朝任少詹事。清顺治十一年(1654)被迫出仕,历官秘书院侍讲、国子监祭酒。十三年乞假归。伟业能诗词传奇杂剧散文,诗最工,多寄身世之感,并常揭露黑暗现实。少作风华绮丽,经乱后有苍凉之音。各体都工,尤长七言歌行,学“长庆体”而自具面目,世称为“梅村体”。钱谦益《与吴梅村尺牍》称其“攒簇化工,陶冶古今”。赵翼《瓯北诗话》谓其“宗派既正,词藻又丰,不得不推为近代中之大家”。与钱谦益、龚鼎孳合称为“江左三大家”。词虽非专长,也有“接迹屯田(柳永),嗣音淮海(秦观)”(《四库全书总目》)之誉。其戏曲作品颇得吴梅等好评。著有《梅村集》、《梅村家藏稿》、《绥寇纪略》、传奇《秣陵春》、杂剧《临春阁》、《通天台》等。其诗注本有程穆衡《吴梅村诗集笺注》、靳荣藩《吴诗集览》、吴翌凤《吴梅村诗集笺注》、钱仲联《吴梅村诗补笺》。生平事迹见《清史稿》卷四八四、《清史列传》卷七九、《国朝名家诗钞小传》、顾湄《吴梅村先生行状》及顾师轼、铃木虎雄分别所编《吴梅村先生年谱》。 吴伟业 1609—1671清初大诗人,字公骏,号梅村,江苏太仓人。崇祯四年(1631)进士,授翰林院编修,历迁东官侍读,南京国子监司业。福王时,拜少詹事,因与马士英、阮大铖不合,辞官归里。南明灭亡以后,侯方域劝他不要在清朝为官,隐居乡间十多年,绝意仕途。顺治九年(1652)两江总督马国柱荐,诏至京师,侍郎孙承泽、大学士冯铨又相继推荐,被授秘书院侍讲,为修《太祖、太宗圣训》篡修官。顺治十三年迁祭酒。康熙十年卒,年六十三岁。 吴伟业常以仕清为恨,其诗有“我本淮王旧鸡犬,不随仙去落人间”。又吊侯方域诗云:“死生总负侯赢诺,欲滴椒浆泪满樽”。临终遗言:“敛以僧服,墓前树一圆石,题曰‘诗人吴梅村之墓’足矣!”吴伟业的诗词才华艳发,吐纳风流。历经丧乱,遭际兴衰,诗风激楚苍凉,有似庾信之萧瑟,有《梅村集》及传奇《秣陵春》,杂剧《通天台》、《临春阁》传世。与钱谦益、龚鼎孳并称为“江左三大诗人”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