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 尚书令
释义
尚书令官名。秦、西汉为尚书之长官,掌收发文书,隶少府。初秩六百石,武帝以后,职权稍重,为宫廷机要官员,掌传达记录诏命章奏,并有权审阅宣读裁决章奏,升秩千石。常以中朝官领、平、视尚书事,居其上。又置中书谒者令(中书令),以宦者充任,以分其任。成帝建始四年(前29)罢中书宦官,复重尚书令。虽三公九卿,希得见帝,出令纳奏,一以主之。东汉为尚书台长官,兼具宫官、朝官职能,掌决策出令、综理政务,秩位虽低,实则总领朝政,无所不统。如以公任其职,增秩至二千石。名义上仍隶少府。朝会时,与御史中丞、司隶校尉皆专席坐,时号“三独坐”。和帝以后,信用宦官,中常侍出纳王命,与其分权。灵帝时以宦官曹节领其职。三国沿置,复用士人,不再隶少府。录尚书事或缺,则代行宰相之职。两晋、南朝宋为尚书省长官,综理全国政务,出居外朝,成为高级政务长官,参议大政。虽位三品,实权犹如宰相,如录尚书事缺,则兼有宰相之名义。南齐录尚书事定为官号,成为尚书省长官,令为其副贰。梁罢录尚书事,遂复为尚书省长官,正式成为最高政务长官,居宰相之位,十六班,虽低于诸公、开府仪同三司,实为百官之长。陈升为一品、中二千石,位尊权重,遂常缺,以仆射主省务。北魏初不常置,亦不掌实际政务,孝文帝改制后,尚书省权任颇重,以录尚书为长官,尚书令为副贰,兼掌监察百官,皆为宰相。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一品上,二十三年定为二品。北齐因之。隋罢录尚书事,遂复为尚书省长官,正二品,居正宰相之任。因位尊权重,偶有除授,多缺而不授。行台尚书省亦置,视正二品。唐初以李世民为之,后亦不授,皆以左、右仆射主省务,龙朔二年(662)废其职。其后唯广德元年(763)及建中二年(781),因雍王李适及郭子仪有大功而特授此职,作为荣衔。五代后梁开平三年(909)升秩正一品,亦作为大臣荣衔。北宋初为一品寄禄官,罕有除授,偶有亲王以使相兼领,不预政事。元丰改制后,定为正一品职事官,然未尝真拜,以仆射代行其职。南宋废。辽为南面朝官中品秩最高者,系荣爵,或作赠官。西夏为尚书省长官。金正一品,居宰相之首,多授重臣为荣衔,不亲庶务。行台尚书省、行尚书省亦置。元因之。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后,遂废。

尚书令 

官名。始置于秦,西汉继之。隶属于少府,掌章奏文书。武帝设中朝(内朝),以尚书掌机要、参预决策,事权遂重。东汉光武帝设尚书令,总揽尚书台事。其官阶虽低(600石),却出纳王命,参与军国大政的决策,成为事实上的宰辅。此后,魏、晋、与北朝均沿其制。至隋唐,其品位才正式列为宰辅,总理尚书省事。尚书令正二品,典领百官,执行大政,由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分理政务。武德元年(618)以秦公(不久,晋爵为王)李世民为首任尚书令;左、右仆射各一人,从二品,为尚书令之付。贞观以后,尚书令虚职,左、右仆射总判省事,统领六部。在唐代,尚书令为实授宰相。李世民是唐代第一任尚书令。据记载,安史之乱以后,郭子仪功高望重,代宗于广德二年(764)欲加其尚书令衔,以示殊荣。子仪坚辞,不敢领受。这是该职欲下授仅有的一例。宋代有尚书令,仅为荣誉之衔,无职事。元、明、清均废而不置。

尚书令 

官名。为隋朝尚书省之最高长官,正二品,参议朝廷大政。与门下省的纳言、内史省内史令,均为实授宰相。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10 22:56:3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