释义 |
尉缭①战国中期魏国(一说齐国)人。曾对魏惠王讲论用兵之道,主张分本末、别宾主、明赏罚。“凡兵,不攻无过之城,不杀无罪之人”,“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,赏一人而万人喜者赏之”(《尉缭子·武议》)。认为战争胜负唯“人事而已”(《尉缭子·天官》)。著作有《尉缭子》三十一篇,今存二十四篇。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里,有《尉缭子》书中的六篇。②战国末魏大梁(今河南开封)人,名缭。秦王政十年(前237)入秦说秦王政,建议以万金重赂诸侯,“毋爱财物,赂其豪臣,以乱其谋”,以破其合纵之谋。秦王政从其计,任为国尉,因称尉缭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杂家类著录《尉缭子》二十九篇,或即其所作,已佚。 尉缭战国中期兵家。魏国人。西汉刘向称“缭为商君学”。又相传为鬼谷之高弟,善理阴阳,深达兵法。曾同梁惠王谈论富国强兵之道。主张农战和“修号令”、“明刑赏”、“审法制”。因强调从政治上、战略上、战备上确立军事上“必胜”的形势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“兵书类”著录《尉缭子》三十一篇,“杂家类”又著录《尉缭》二十九篇。今存《尉缭子》二十四篇。集中论述了战争和政治、经济的关系以及当时制定的法令。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有《尉缭》六篇,与今本大致相同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