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东方精神文明 |
释义 | 东方精神文明“五四”时期学者用语。指以儒家正统的思想观念及其伦理道德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。与“西方物质文明”相对。20世纪20年代,由张君劢、梁漱溟、梁启超等提倡。认为“自孔孟以至宋元明之理学家,侧重内心生活的修养,其结果为精神文明。三百年来之欧洲,侧重以人力支配自然界,故其结果是物质文明”(张君劢《人生观》)。以“昌明国粹,融化新知”为标帜,承认自西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来,东方显然被压倒而落后了,但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爆发,则意味着西方科学的破产和物质文明的危机,进而声称:“外国物质文明虽高,中国精神文明更好”。又强调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所以“屡试无效,愈弄愈糟”,根本原因“总皆一反吾民族王道仁义之风,而趋于西洋霸道功利之途”(梁漱溟《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》)。梁启超认为孔孟开创的人生哲学“真是世界唯一无二的法宝”,不仅使我们“终身受用不尽,并可以救他们西洋人物质生活的疲敝”(《治国学的两条大路》)。主张以“孔家的路”作为民族自救以至拯救西方物质文明的根本出路。当时《东方》杂志是宣传东方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。杜亚泉在这一杂志上撰文认为东方文明是“静的文明”,西方文明是“动的文明”,两者是“性质之异”而非“程度之差”(《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》)。认为对抗调和之理是宇宙社会的普遍法则,对待东西文明亦当如此。陈独秀的《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》、《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》、《调和论与旧道德》等,认为东西文明是“近世文明”与“古代文明”的差别,两者“若南北之不相并,水火之不相容”,指斥“物质的科学的是新的好,西洋的好,道德是旧的好,中国固有的好”这种“新旧调和论”是“很流行而不祥的论调”。李大钊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》亦主张“东西文明之调和”,以为东方文明是“静的文明,精神的生活”,西方文明是“动的文明,物质的生活”,中国当“虚怀若谷以迎受彼动的文明,使之变形易质于静的文明之中,而别创一生面”,而俄罗斯文明“足以当媒介东西之任”,以促使“第三种新文明之崛起”,挽救东西文明之危机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