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孟子微 |
释义 | 《孟子微》近代康有为著。撰于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。反映了作者戊戌变法后的思想观点。认为自颜渊死后,惟孟子独传孔子《春秋》三世、大同之学。而以往注《孟子》者,均未发明此义。乃将《孟子》七篇改编为以类相从的《性命》、《心身》等十八篇,各章后均加按语和评述。以“元气、和气、精气皆理之至”,阐发“元”即“仁”的思想。由元为本,论证以仁为本。认为“不忍人之心,仁也,电也,以太也,人人皆有,故谓人性皆善”,是“万化之海,为一切根,为一切源”。以博爱为仁,“仁者,博爱”。认为孔子之仁道有天赋平等的观念,“孔子以群出同出于天,一切平等”,“人人皆天所生,无分贵贱,生命平等,人身平等”。认为孔孟之仁是顺从人的情欲,而朱子之学则不然。“孔子之道本诸身,人身本有好货、好色、好乐之欲,圣人不禁,但欲其推以同人。盖孔孟之学在仁,故推之而弥广,朱子之学在义,故敛之而愈啬,而民情实不能绝”。认为“人道之仁爱,人道之文明,人道之进化,至于太平大同皆从此出”。视“不忍人之心”为人道之进化的动力,将“仁爱”作为实现“大同”、“太平”理想的关键。强调三世进化是缓慢细微的渐进,而“未至其时,不可强为”。评注多臆断之处。原载1913年《不忍》杂志第一册。中华书局将此书与《礼运注》、《中庸注》合集出版单行本。收入《康有为全集》。 孟子微书名。近人康有为撰。八卷。康氏认为自颜回殁后,惟孟轲独传孔子《春秋》三世、大同之学。数千年作注者虽多,均未有发明此义。乃取《孟子》七篇分条引伸,表其微言大义成此书。撰成于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)。维新变法失败后,康氏倡议保皇,力辟革命,因以此书宣传据乱、升平、太平三世当循序渐进,未至太平世而遽去君主,只能争乱相寻、亡国灭种。以经学作政治宣传,反对民主革命,学术上亦多臆断之处。有1916年上海广智书局刊本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