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孙武 |
释义 | 孙武(约前540—约前470)春秋末期战略家、思想家,中国兵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人。名武,字长卿,世人尊称为“孙子”或“孙武子”。陈国公子完的后裔。齐国人。后入吴,吴阖闾三年(前512),以《兵法》十三篇见吴王阖闾,被任为将。曾同吴王进行关于晋六卿“孰先亡,孰固成”的问对,认为改革图强、亩大税轻者可获成功(见银雀山西汉墓出土竹简《孙子兵法·吴问》)。阖闾九年,与伍员率军三万,“西破强楚”,攻入楚都郢。吴夫差十二年(前484),艾陵之战又胜齐军,使吴“北威齐晋”。认为“兵者,国之大事”,但“胜可知”(《形篇》)。提出决定战争胜败基本因素为“五事”(道、天、地、将、法)和“七计”(主孰有道,将孰有能,天地孰得,法令孰行,兵众孰强,士卒孰练,赏罚孰明)(《计篇》)。提出“知彼知己”是正确地指导战争的先决条件(《谋攻篇》)。还认为“胜可为”(《虚实篇》),关键在于全面地分析利害、众寡、强弱、勇怯、逸劳等矛盾双方,促使其转化。在作战指导上,强调“因敌而制胜”,灵活地掌握“奇正之变”(《势篇》)。这些思想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因素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“《吴孙子兵法》八十二篇,图九卷”,世间流传,主要是《孙子兵法》十三篇,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,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。 孙武 1880—1939近代民主革命者。原名葆仁,字尧卿,号梦飞,湖北汉口人。湖北武备学堂毕业。1900年参加唐才常自立军起义,任岳州司令,事败避居乡间。1904年参加刘静阉等组办的湖北科学补习所,负责联络会党与新军。曾响应黄兴领导的华兴会起义,事败逃亡日本,入海城军事学校习海军。次年,在反对清廷勾结日本文部颁行《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》运动中,被选为纠察长。旋罢学归国,在武汉倡办师范及公学。1906年参加日知会,负责公学及党务工作。12月响应萍醴起义,事败逃避奉天(沈阳)。次年辗转再赴日本,入大森军校,研究炸弹,旋在东京组建共进会,任军务部长。1908年11月光绪慈禧相继去世,回国准备待机举事。次年3月建共进会湖北分会,在襄樊、德安等地组建五镇义军,未几事败,走香港,参加同盟会。1910年回湖北,策划响应广州起义未成。次年9月,共进会与文学社联合,共谋武装起义,任起义军参谋长。10月9日,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共进会机关制造炸弹爆炸,目标暴露被抄。10日,部分同志被捕。被迫当晚举行武昌起义。胜利后成立军政府,拥黎元洪为督都。清廷旋派重兵反扑。汉口、汉阳相继失守,总司令黄兴返沪后,孙躬巡阵地,安抚军心。及黎元洪临危脱逃后,军政要务多由孙代理。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,因谋陆军次长职不遂,与同盟会产生嫌隙,遂同黎元洪、蓝天蔚等在上海组建民社,与同盟会抗衡。袁世凯窃国后,以“革命元勋”邀其入京,任总统府高级顾问。次年授义威将军,任参政院参政。1916年元旦袁世凯称帝,孙武起而反袁,致书段祺瑞,强烈要求袁世凯下台。及黎元洪复出段祺瑞组阁后,又出现了连年军阀混战的局面。以国事日非退出政治舞台。倘徉于京津汉沪之间,杜门谢客,念经礼佛,以诗文自娱。1939年病逝于北京。 孙武 生卒年不详字长卿,是齐国陈氏后裔。田完四世孙陈无宇生陈常、陈书;陈常即陈恒,杀齐简公,独揽齐国大权。陈书字子占,为齐大夫,因伐莒有功,齐景公赐姓孙氏。孙武即是陈书之孙。后因齐国内乱,孙武奔吴,由伍子胥推荐见吴王阖庐,献兵法十三篇,吴王看后十分惊赞。孙武的事迹,不见《左传》记载,司马迁的《史记》为其列传,《吴越春秋》也有记载,但这两部史籍都成书于汉代,故对于孙武其人和《孙子》兵法一书的真实性问题存有争论。1972年在山东临沂汉墓中考古工作者发掘了《孙子》兵法的残篇,其中记录了孙武和吴王的对话,这就证明了孙武其人和《孙子》兵法基本上是真实的。孙武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军事家,他总结了当时各种战争经验,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军事论断,如他有关对军事情报的论述(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;不知彼而知己,一胜一负;不知彼,不知己,每战必殆。)即使在现代战争中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作战原则。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,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,这种战略方针在两千多年前的《孙子》兵法一书中已有论述。另外,孙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理论家,而且更能指挥实际作战,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载:“阖庐知孙子能用兵,卒以为将。西破强楚、入郢;北威齐晋、显名诸侯,孙子与有力焉。”
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