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姚学塽 |
释义 | 姚学塽(1766—1826)清浙江归安(今湖州)人,字晋堂,一字镜堂。嘉庆进士。官内阁中书。时和珅为大学士,中书例执弟子礼,深耻之,遂归。和珅伏法,复入都供职,迁兵部主事。为学主躬行践履,从游者众。龚自珍负才傲物,独心折之。所著诗文合刊为《姚镜堂先生全集》。 姚学塽(1766—1827)清学者。字晋堂,一号镜塘。浙江归安(今湖州)人。嘉庆进士。授内阁中书,主贵州乡试,转兵部主事,迁职方司郎中。不满当时学术思想界空疏的学风,提出明体达用之学,主张“不惑于虚无,不溺于词章,不流于术数,使此心了无杂念,则慎独之功自密,由是致知力行,以成明体达用之学”(《答闵餐霞书》)。主张对宋代的理学进行改造,即用经、史以及伦常日用、人情物理等等改变理学的空疏倾向。认为宋儒之言未必可信,必须“验之伦常日用以践其实,参之人情物理以穷其变。不必终日言心、言性而后谓之理学,亦不必言太极、阴阳、五行而后谓之理学也。”(《答家五中书》)提倡为己之学,主张摆脱科名利禄和词章以及宋代理学的束缚,认为做人和为学应当有自己独立的见解。“至于效法古人,尤在立心制行之,大不必取其陈迹而一一比拟之。”应当“取其实,无取其名,取其心,无取其迹,庶有当于为己之义而不流于迂妄”(同上)。提出“习其事者乃能言其故”的命题, 肯定认识应以实践经验为基础。指出:“耕当问奴,织当问婢。”(《答闵餐霞书》)认为“农桑之谱”一类的间接经验,不能代替亲执耒耜、机杼的具体实践活动。有《竹素斋集》 。 姚学塽(1766—1826)清诗文家。字晋堂,一字镜堂。浙江归安(今湖州)人。嘉庆元年(1796)进士。官内阁中书,因不愿向和珅执弟子礼,辞归。和珅伏诛,复出。官至职方司郎中。论学重“慎独”。诗古文外,尤工制义,享誉京师,龚自珍颇心折之,魏源亦请执弟子礼,作传称其制义“有功于经,当与宋五子书,并垂百世”。其诗“学眉山(苏轼)而谨”,古文“如茅钝叟(星来)而简净过之”(《府志》)。《晚晴簃诗汇》谓其“五言格律清稳,矩镬唐人,实胜他体”。著有《竹素斋遗稿》、《太上感应篇集传注》。生平事迹见《清史稿》卷四八〇、《清史列传》卷六七、魏源《归安姚先生传》、张履《姚先生行状》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