夹缬、蜡缬和绞缬
唐代主要盛行的三种印染方法。《唐语林》卷四《贤媛》篇记载,镂板印染的夹缬法,是唐玄宗婕妤的妹妹,“性巧慧,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,而为夹缬。……当时甚秘,后渐出,遍于天下,乃为至贱所服”,在民间广泛流行。在1970年左右于吐鲁番新发现的唐代缬丝绸,显示了当时织染工人在染法上的新创造。“绞缬”,其法是先描花纹,以线缝之;俟后绉起,再以线缝。以此先行浸水,再入染,则有线缝处不着色,呈现种种花纹,称为“绞缬”。如绞缬菱花绢,以浅黄绢为坯,折成数迭,加以缝缀,先行浸水,再入棕色染液。染涂腊印,称为蜡缬。如树下鸳鸯纹蜡缬纱,淡黄色地显出白色花纹,花树下一对鸳鸯相向,另外点缀一些折枝花。绿地狩猎纹纱,纱上的猎纹图中,有骑士挽弓射兽,骏马奔驰,鹿兔逃窜等形象,又点缀以花鸟、画面非常生动可爱,充分说明了当时技艺的高水平,这反映了我国古时织染匠人智慧和技术水平之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