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业 |
释义 | 业梵文Karma的意译。佛教名词。意为造作,泛指一切身心活动。一般指身(行为)、口(言语)、意(思维)三方面的活动,称“三业”。身、口二业均由意成,故意业为根本。“三业”又分为善、不善、非善非不善三种。佛教认为业一旦发生,不仅不会消失,且将引起善恶等后果,是“因果报应”说的理论依据。 业梵文Karma的意译,音译“羯磨”。佛教用语。 意为造作,泛指一切身心活动。一般分三业:身业(行动)、语业(也称口业、言语)、意业(思想活动)。《大毗婆沙论》卷百一十三:“三业者,谓身业、语业、意业……苦自性者,应唯一业,所谓语业,语即业故;若所依者,应一切业皆名身业,以三业皆依身故;若等起者,应一切业皆名意业,以三业皆是意等起故。”身业、语业各有两种性质:一是由言论、行动所表现出来的显而易见的行为,称为“表业”(Vijñapti);一是只有潜在思想,未在言行方面表现出来,不能用感官观察和理解的活动,称为 “无表业”(Avijñapti)。有的佛教派别还立意表与意无表业。据《俱舍论》卷十三,小乘有部又把意业称为“思业”,把身、语二业合称为“思已业”;认为意业的体性是“思”,身、语二业的体性是“色法”。大乘法相宗更重视行为的动机,《成唯识论》卷一认为,三业的体性皆为“思”。业的分类很多,有引业、满业,善、不善、非善非不善业等。佛教认为业发生后不会自行消除,必将引起善恶等报应。业是有情流转生死的动力,是佛教“因果报应”说的理论依据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