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均平 |
释义 | 均平中国历史上协调物质分配、消除贫富悬殊以安定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。先秦时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上》:“〔古之盛君〕其取财也,权有无,均贫富,不以养嗜欲。”又说:“领民治民,勿使烦乱,知其贫富,勿使冻馁,则民亲矣。”指穷人和富人的物质分配赋税负担要合理。孔子也说:“不患寡而患不均。”认为贫富悬殊终将危及社会安宁,主张各守名分。西汉董仲舒认为“大富则骄,大贫则忧”,应该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,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,“以此为度,而调均之”(《春秋繁露·度制》),要求适应“调均”贫富。北宋王安石主张抑豪强,伸贫弱,“使贫富均受其利”(见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)。清初唐甄则提出“天地之道故平,平则万物各得其所”(《潜书·大命》)。龚自珍认为,“贫富不相齐”,会造成社会动乱,甚至会引起王朝覆灭,所谓:“小不相齐,渐至大不相齐;大不相齐,即至丧天下”(《龚自珍全集·平均篇》)。这是古代思想家协调利益分配、平衡社会矛盾、稳定社会秩序的主张。他们都把“均平”作为重要的治平之策。唐宋以后的农民起义也大都把“均平”作为旗号,提出“等贵贱,均贫富”的主张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