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土断 |
释义 | 土断东晋南朝取消部分侨置郡县,将侨人户籍编入所在郡县的措施。东晋政府设立侨州、郡、县,安置南来人口,致使侨置郡县林立,南方原来郡县多被分割。侨人时常流动,居处不定,侨置郡县因之无一定境界。政府免征侨人赋役,世族地主乘机广占土地和人口,使政府赋役来源减少。为榨取侨人赋役,东晋南朝各代,多次推行“土断”政策,即撤消或合并一些侨郡县,把侨人断入居住地户籍,使之与当地民户一样,为政府负担租调和力役。南朝各代土断和东晋有所不同。东晋土断对象是南来的侨人,而南朝各代土断,既有侨人也有当地流移民户。土断成为封建政府检括户口,增加财政收入,扩大兵役、徭役来源的一种特定方式。 土断东晋、南朝时废除侨置郡县,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行政措施。西晋末,中原士民为避战乱及北方少数民族暴掠,开始流寓江南,其后愈多。政府乃侨置郡县,安顿并予以优复政策。然侨郡侨县无定界,户籍混乱,政府无法向愈来愈多的侨户征税调役,而士家大族不仅享有免课之特权,还广占田园,隐匿人口,严重影响国家财政。自东晋成帝咸和年间(326—334)至南朝陈,先后进行九次土断。撤侨置郡县,令侨民着当地籍,取消优复。其中以东晋时期三次土断最为著名。〈一〉晋成帝咸康七年(341),诏“核实编户,令王公以下至庶人皆正土断白籍。”即以白籍登记侨户,须纳课服役。江南土著实户则仍以黄籍登记,多为免役户。〈二〉哀帝兴宁三年(364)颁行庚戌制,即庚戌土断,由大司马桓温主持。时豪强地主设法隐匿户口,“户口凋寡,不当汉之一郡。”(《晋书·桓温传》)乃“大阅户人,严法禁。”(《晋书·哀帝纪》)定籍输课。东晋一时财阜国丰。〈三〉安帝义熙九年(413),太尉刘裕复“庚戌法”,再行土断,“唯徐、兖、青三州居晋陵者,不在断例,余皆依界土断,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。”(《宋书·武帝纪》)这次土断成效显著,与庚戌制并称,为刘宋代晋奠定基础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