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孔丘 |
释义 | ![]() ![]() 孔丘即“孔子”。 孔丘即“孔子”。 孔丘 前557—前479字仲尼。人尊称为孔子。春秋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)人。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。在鲁国曾任相礼(司仪)、委吏(管理仓库)、乘田(管理畜养)一类的小官,鲁定公时任中郡宰、司寇,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的所为,去而周游卫、宋、陈、蔡、楚列国,都不被时人所用,归而死于鲁。孔子晚年致力于教育,整理《诗》、《书》等古代文献,并把鲁史官所记的《春秋》加以删修,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史的著作。相传他的弟子有三千人,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。孔子曾大力宣传“仁”的学说,并说“仁”即“爱人”。提出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等观点,即所谓“忠恕之道”。他还认为“仁”的执行要以礼为规范,他说:“克己复礼为仁”。在世界观方面,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,采取怀疑态度,认为“未知生,焉知死,”;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”。但仍强调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”。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,注重学与思的结合,提出了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和“温故而知新”等命题。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,主张“有教无类”,因材施教,并有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的精神。政治上提出了“正名”的主张,认为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都应名符其实。他还提出德化与教化,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,并提出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”的观念。自汉代以后,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,影响极大。现有《论语》一书,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,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材料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