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 国相
释义
国相①春秋战国时辅政大臣之称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困兽犹斗,况国相乎?”②汉、晋以降诸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国行政长官。参见“相(2)”。③西夏官名,位居中书令之上,总揽国家军政大计,多由外戚把持。④女真官名。为管理行政事务的要职。金朝建国后省。⑤太平天囯东王以下各王男系后辈的称谓,对外也称囯宗。督军或出任地方官者,加提督军务衔。

国相 

女真职官名。源于汉语,为军事部落联盟首领之宰辅。《金史》卷五十五《百官志》载:“又有国论勃极烈,或左右置,所谓国相也。”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则作“固论国相”或“固论国相勃极烈”。固论在女真语中含“国”之意。国相地位仅次于都勃极烈。根据文字的记载,国相这一职官名称最早始于雅达。景祖为使国相这一尊位掌握在自己家族手中,乃以币马作为交换物,换取雅达的国相之职,而由景祖之子肃宗颇刺淑为之。肃宗再传与撒改。国相的主要职责是“匡辅”,协助军事部落联盟首领处理政务。金建国后,国相制进而与勃极烈制相结合,构成皇帝以下中央统治机构的重要职称,即国论勃极烈。其性质发生重大变化,而国相之称自此取消。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2/5 17:58: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