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站首页  词典首页

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常识:

 

常识 四禅
释义 四禅梵文Caturdhyāna的意译,亦译“四禅定”、“四静虑”、“四定静虑”。佛教用语。佛教用以治惑、生诸功德的四种基本禅定。其“体”(性)为“心一境性”,其“用”(作用)为“能审虑”。总的特点是已离欲界感受,而与色界观想和感受相应。从一禅到四禅,心理活动逐次发展,形成四种不同的精神境界。据《长阿含经》卷八、《俱舍论》卷二十八、《杂集论》卷九等,四禅从心理活动来分共三类十八支。“对治支”所列者,指能用以对治(断除)和由对治所达到的一些心理活动或状态;“利益支”是进入相应境界的主观感受。如初禅虽已离“欲恶不善法”,感受到离开欲界生活的“喜”、“乐”,但仍有*寻(觉)、伺(观)这两种粗细分别的心理活动,还应加对治;至二禅时,寻、伺也已断灭,形成内心信仰(或即信根),名“内等净”,由此所得之喜乐是对此禅定自身的感受,故名“定生喜乐”;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,达到“平等、正直、无功用住”,即“行舍”境地,有正确的忆念和正确的智慧,继续精进修习,名“正念、正慧”,由此产生“离喜妙乐”;四禅舍去三禅的妙乐,名“舍清静”,唯念修养功德,名“念清净”,由此得“不苦不乐”的感受。这一切思念活动和心理感受,都是在“心一境性”的禅定状态中进行的,所以称为“自性支”。据说,修此四禅,死后即可生于相应的“四禅天”,即“三界”中的“色界”。中国佛教早期将此四禅列入“十二门禅”中,重在“不净观”;或者作为“数息观”的全过程,目的都在制欲禁欲,获得神通等功德。
随便看

 
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0-2024 Qntrip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4/12/22 11:57: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