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喜雨亭记 |
释义 | 喜雨亭记散文篇名。宋苏轼作。见《苏东坡全集》。作于嘉祐七年(1062)。苏轼于嘉祐六年签书凤翔府(今属陕西)判官,次年春,修治官舍,筑亭其间,时值久旱得雨,因以“喜雨”名亭。此文能因小见大,从筑亭命名的寻常琐事中开掘出关系国事民生的主题思想,故于筑亭之事只一笔带过,而于降雨过程及得雨之喜却反复叙写。接着又写宴饮于亭,通过主客对话揭出无雨的严重后果:“无麦无禾,岁且荐饥,狱讼繁兴,而盗贼滋炽。”一正一反,将喜雨之意写足,从而揭示了喜雨的真正原因在于国泰民安。文章开头即点明“古者有喜则以名物,示不忘也”,又举周公等人命名的事例说明“其示不忘一也”,最后感叹今日优游之乐“皆雨之赐也,其又可忘耶”,于“不忘”可谓三致意焉。反映他不忘民瘼,同人民休戚与共,向往风调雨顺、安居乐业的精神情操。文章写得自然流畅,而又波澜迭出,妙趣横生,吴楚材评为:“即小见大,以无化有。意思愈出而不穷,笔态轻举而荡漾,可谓极才人之雅致矣。”(《古文观止》卷一一)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