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上知下愚 |
释义 | 上知下愚春秋孔子关于人的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命题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唯上知与下愚不移。”“知”通“智”,意谓聪明、智慧。朱熹引程颐注曰:“此与上章当合为一。”盖上章为:“子曰:‘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’”按程、朱之意应合为:“子曰: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唯上知与下愚不移。”对“上知”与“下愚”,历来解释不同。孔安国注:“上知不可使为恶;下愚不可使强贤。”朱熹注:“人之气质相近之中,又有美恶一定,而非习之所能移者。”(《论语集注》)程颐则曰:“人性本善,有不可移者何也?语其性则皆善也,语其才则有下愚之不移。所谓下愚有二焉:自暴自弃也。人苟以善自治,则无不可移,虽昏愚之至,皆可渐磨而进也。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,自弃者绝之以不为,虽圣人与居,不能化而入也,仲尼之所谓下愚也。”(朱熹《论语集注》引)朱熹把“上知”与“下愚”看做是气质之性的同中之异,断言非后天习染所能移;程颐把“上知”与“下愚”仅仅看作人们才能上的差别,只是由于主观上的懈怠才不能移、不能化。这就肯定了,这种才能上的差异,在客观上是有“移”的可能。程颐之释似更近乎孔子本意。 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