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识 | 唐朝 |
释义 | 唐朝朝代名。李渊于公元618年建立。李渊之父李虎,北魏时曾任左仆射,封陇西郡公,为“八柱国”之一,赐姓大野氏;北周时追封唐国公。李渊七岁袭爵唐国公,隋文帝时补千牛备身,后分别转任谯、陇、歧三州刺史。大业十二年(公元616年),隋炀帝南游江都(今江苏扬州),李渊任太原(今山西太原南)留守、晋阳宫监。时值各地农民揭竿而起,群雄纷纷割据,李渊乃与其子李建成、李世民等谋举大事。大业十三年五月,李渊斩副留守王威、高君雅,起兵反隋。同时,遣使突厥,与之结盟,以解后顾之忧。七月,李渊誓师晋阳,率军南下,西图关中。十一月克京城,约法十二条,尊隋炀帝为太上皇,立代王杨侑为帝,是为恭帝,改元义宁,李渊为大丞相,录尚书事,都督内外诸军事,进封唐王。义宁二年(公元618年)五月,李渊废隋帝自立,正式建唐,改元武德。唐王朝建立以后,相继削平各割据势力,镇压农民起义军,统一了全国。唐代后期,藩镇割据,战乱不息,加之土地高度集中,政治腐败,赋役沉重,终于导致了唐末农民大起义,唐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,公元907年为后梁朱温所灭。唐都长安 (今陕西西安>,疆域初年南部达越南南部和南海,北部在七世纪后半叶极盛时包有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,西北曾达里海,东北曾达日本海。其后时有变动。安史乱后,丧失过半,阴山、燕山以北为回纥所有,陇山、岷山以西为吐蕃所占,大渡河以南为南诏所据。唐共历二十帝,二百九十年。 唐朝唐朝(618—907)是中国古代一个最强大的封建王朝。李渊出身于大官僚贵族的家庭,其祖父李虎是北周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、八柱国之一,被封为唐国公。其父李炳在周、隋两朝均袭封唐公,曾任安州(今湖北内陆县)总管。李渊之母(炳妻)是北周大贵族独孤信之女,与隋文帝独孤皇后是亲姊妹。炳死,李渊袭封为唐公。大业十二年(616)末,隋炀帝以渊为晋阳(太原)留守。同月,李渊镇压了太原地区甄翟儿起义军。第二年,在全国农民起义即将摧毁隋政权的形势下,李渊、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,占据长安。武德元年(618)建立唐朝。 唐政权以十年时间,削平群雄,统一了中国。从历史的角度看,迅速结束割据混战的局面,恢复生产所必需的正常秩序,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、相对稳定广大农民生活,是有进步意义的。从政治、经济、军事和民族关糸等方面予以纵观,二百九十年的唐帝国,可以分为前期、中期和后期三个历史阶段。 前期(618—741)的稳定和繁荣。从唐朝建立到唐玄宗开元年末的一百二十四年中,虽然在上层统治集团内部,先后出现过玄武门之变、武氏移祚、诸李讨周、武氏滥杀、公主弄权、韦后乱宫等事件,其中除“玄武门之变”具有平乱的性质外,其余的基本上都是乱政。但这些都不曾动摇和破坏“贞观之治”所奠定的前期政治基础,也未能影响继续出现的“开元盛世”。 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代表的前期统治者,充分总结和吸取了隋朝被农民战争摧毁的教训,制定并实行了缓和阶级矛盾、稳定新政权的各项制度和措施。诸如继承并完善隋的职官制度、加强中央三省的分工,特别是加强门下省的封驳审议职能、明确地方官的职责并加强考课制度、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、广设学校和完善科举制度、宽简刑律并极力避免或减少冤狱和滞狱(久审不决之狱)、慎断死刑、实行并改革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、不存华“夷”成见,在兄弟民族聚居的边疆设立“羁縻”府州,委其族人自行管理,其任职于朝廷者,升迁赏赍一视华族、修《氏族志》,调整当代统治集团与魏晋以来士族阶层的社会地位,以加强其统治基础、君主“兼听”纳谏、授官选用贤能等等。通过以上主要制度、政策和措施,有效地缓和了隋末以来尖锐的阶级矛盾,调整了地主阶级内部关糸,融洽了华族与边疆兄弟民族的关系。总之,唐朝前期,一切矛盾都得到缓和。缓和的集中表现就是“贞观之治”和“开元盛世”(前者为后者的基础)。这一成就正是隋末农民战争的成果,并为大唐帝国奠定了基础。 中期(742—820)的腐败与内乱。唐朝中期是封建社会一切矛盾都爆发的时期,其中以统治阶级内部、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最为突出。以唐玄宗为代表的统治集团,到天宝(742—756)年间,利用农民百余年间辛苦劳动所创造的财富,过着淫逸骄奢、挥霍无度的生活。玄宗迷于女宠,任人唯亲,荒于朝政;宰相李林甫卑鄙奸诈,善弄权术,欺上压下,排斥忠良。以外戚入相的杨国忠,本是无赖,不学无术,庸俗贪婪,广收贿赂。时均田制已开始被破坏,以均田为基础的府兵制也被迫以募兵相补充。边将安禄山依恃玄宗的宠信,招兵买马,图谋不轨,终于爆发了历时八年的“安史之乱”(755—763)。两京(长安、洛阳)及大河南北遭到严重破坏。安史之乱平定后,朝廷并未恢复其应有的权威。首先是财政拮据,入不敷出。德宗不得不于建中元年(780),废除因均田制被破坏而无法执行的租庸调制,而颁行按土地、财产的多少而征税的“两税法”。因为“两税法”无“口赋”(人头税)之征,所以它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大进步。但又因采取量出以制入的摊征办法,民众的负担仍然是重的,更何况仅仅执行一个短期。其次,由安史叛将控制着河北三镇。他们对朝廷时附时叛,或传子世袭,或指定“留后”,藩镇成为国中之国。朝廷对叛镇虽有征讨,但因派遣宦官监军,往往师出无功。直到宪宗元和十四年(819),才勉恢复形式上的统一,明年(820)宪宗即被宦官杀死。安史之乱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。 后期(821—907)的阶级矛盾及其灭亡。唐代后期的诸矛盾是中期诸矛盾的继续和发展,并增加了朋党之争。牛、李两党,互相倾压排挤,不论是非曲直,只看是否异己。宦官专政,始于中期。彼等握权,则始于平叛时出任监军。到后期,则控制朝政,甚至帝、后的废、立和生、死都取决于宦官。藩镇由割据,发展到进攻朝廷。但唐朝后期最为严重的还是阶级矛盾。统治阶级内部听矛盾愈多,劳动人民的灾难则愈深。政治腐败、官吏贪暴、杂税繁重,土地集中。农民卖儿鬻女尚不可活。终于爆发了以黄巢为代表的农民大起义(875—884)。义军所到之处,则镇压贪官污吏、豪强地主,入洛阳,进长安,镇压贵族、官僚。扫荡了魏晋以来的士族,摧毁了唐政权的统治基础。黄巢失败后,镇压起义军的李克用、朱全忠(农军叛将),又长期撕杀,唐帝成了名符其实的傀儡。昭宗天复三年(903),朱全忠杀宦官八百余(止留三十幼弱者)。明年(904),全忠迁昭宗于洛阳,不久杀之,立李柷。公元907年,全忠废唐建梁。中国从此又出现分裂局面,开始了五代十国时期。
唐朝设学校和完善科举制度、宽简刑律并极力避免或减少冤狱和滞狱(久审不决之狱)、慎断死刑、实行并改革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度、不存华“夷”成见,在兄弟民族聚居的边疆设立“羁縻”府州,委其族人自行管理,其任职于朝廷者,升迁赏赍一视华族、修《氏族志》,调整当代统治集团与魏晋以来士族阶层的社会地位,以加强其统治基础、君主“兼听”纳谏、授官选用贤能等等。通过以上主要制度、政策和措施,有效地缓和了隋末以来尖锐的阶级矛盾,调整了地主阶级内部关系,融洽了华族与边疆兄弟民族的关系。总之,唐朝前期,一切矛盾都得到缓和。缓和的集中表现就是“贞观之治”和“开元盛世”(前者为后者的基础)。这一成就正是隋末农民战争的成果,并为大唐帝国奠定了基础。 中期(742—820)的腐败与内乱。唐朝中期是封建社会一切矛盾都爆发的时期,其中以统治阶级内部、特别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最为突出。以唐玄宗为代表的统治集团,到天宝(742—756)年间,利用农民百余年间辛苦劳动所创造的财富,过着淫逸骄奢、挥霍无度的生活。玄宗迷于女宠,任人唯亲,荒于朝政;宰相李林甫卑鄙奸诈,善弄权术,欺上压下,排斥忠良。以外戚入相的杨国忠,本是无赖,不学无术,庸俗贪婪,广收贿赂。时均田制已开始被破坏,以均田为基础的府兵制也被迫以募兵相补充。边将安禄山依恃玄宗的宠信,招兵买马,图谋不轨,终于爆发了历时八年的“安史之乱”(755—763)。两京(长安、洛阳)及大河南北遭到严重破坏。安史之乱平定后,朝廷并未恢复其应有的权威。首先是财政拮据,入不敷出。德宗不得不于建中元年(780),废除因均田制被破坏而无法执行的租庸调制,而颁行按土地、财产的多少而征税的“两税法”。因为“两税法”无“口赋”(人头税)之征,所以它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次大进步。但又因采取量出以制入的摊征办法,民众的负担仍然是重的,更何况仅仅执行一个短期。其次,由安史叛将控制着河北三镇。他们对
|
随便看 |
|
青年旅行网历史文化收录239286条历史文化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历史文化常识的释义详解,是旅游及文史学习的有利工具。